第二百六十八章 代价(1/2)
夏伯严的弹劾气势汹汹,但结果却是光打雷不下雨。/p
平日里他只揪着皇上一个人喷,顶多再捎带上王鹤,身后的文官自然云集响应。可这一次呢,张启真也给卷进来了,顺天府尹张士寻更是无妄之灾。/p
顺天府尹本来是不用上早朝的,因为这次弹劾,宋世平急召张士寻入宫,让他殿上自辩。/p
张士寻猛地被宰相弹劾,只觉得是莫名其妙。不过在张启真的带领和暗示之下,他很快就找到了节奏。两位姓张的大臣虽然一点血缘关系都没有,但面对共同的发难者,你一言我一语地辩解起来倒是配合默契,甚至有种上阵父子兵的错觉。/p
往日里夏伯严在朝堂之上鲜有败绩,不管是方略决策还是官员任免,他的意见大多可以落实到最后。即便是之前和宁请封和弹劾王鹤的事情上没能彻底如愿,最终的结果也是他和皇帝各退半步,取道折中。而现在,夏伯严的弹劾遇到了很大的阻力。/p
张启真为国操劳多年,年龄官龄都比夏伯严要大,而且德高望重。有传言说当年若是张启真主动争一下,那么辅国的就不是夏相,而是张相了。/p
张启真权力欲不重,也没有夏伯严那样的威严和领袖气质,但他还是受到很多文官后辈的尊敬。如今夏伯严弹劾张启真,而且只是因为报纸上的些许言论,这就让人不能接受了。/p
而张士寻虽然没有张启真一样的名望,但他的官职和罪名让人在意。/p
顺天府尹,正三品,执掌京师,身负要职,是全国州府里品级最高的长官:一般的知府都是正四品,唯有顺天府尹是正三品。/p
别看顺天府尹不上早朝,可身居此职者是可以随时进宫面圣的,而且对朝廷大事还有一定的话语权,可以说是举足轻重了。可顺天府尹职位虽高,压力却大,天子脚下多少双眼睛盯着,出点什么乱子,头一个问责的必是顺天府尹!所以很少有官员能在这个位子上久坐的,半道背锅离职简直是太常见了。但若是能平平安安度过一任,那么这位官员的能力便会受到认可,以此资历为凭,再往上升的时候就容易多了。/p
张士寻是新皇登基后任命的顺天府尹,此人行事低调但极为认真负责,在文官里属于不那么刺头的那种,是宋世平矮子里面拔将军的权衡选择。张士寻就任顺天府尹大半年,京中也确实没出过什么乱子。文武百官看在眼里,对张士寻也是交口称赞。/p
可眼下,张士寻受到当朝宰相的弹劾,若是罪名坐实,他必要引咎辞位,从顺天府尹上退下来,之前做出的成绩也都要前功尽弃了。可他因何获罪呢?只不过是正常地执行公务罢了。/p
通闻司本身没有多少差役,请求顺天府出人手协助公干也不是第一次了。封禁报纸等于砸人饭碗,而且卖报的多是不晓事的孩童,就知道死抱着报纸哭。当差的谁有功夫慢慢哄慢慢劝去呀?不都是一把抢走了事。这叫‘行止粗暴’?况且以前封过好几家小报都是如此,也没人出来说话,怎么这次就追究起来了呢?/p
再说那些被关押的士子。宰相家门口乱贴文章的且不说,在中书省外聚集闹事那叫‘小过’?可有那脑子烧坏了的书生想往中书省院子里扔砖头呢。这要换个普通人,判个流放都没人喊冤!只在顺天府大牢里关几天已经是优待读书人了,这叫‘断案不公’?那还想怎么公平?不予追究吗?/p
用如此牵强的罪名毁掉一个官员大半年的努力,这样的事情发生在百官面前,让那些日后可能接任顺天府尹,并以此为晋身之梯的官员看了,怎能不升起兔死狐悲之感?/p
一时间,为二张辩解的,求情的,以其他公事转移话题的,一个个全跳了出来。虽然这些人没有直接反驳宰相唱对台戏,但态度其实已经很明确了。可以说夏伯严为相期间,是头一次出现这种‘众叛亲离’的场面。/p
支持夏伯严的也不是没有,比如盯上户部尚书位子的左都御史崔敏静,还有夏伯严的忠实拥趸,吏部尚书韩川。这两人分量极重,再加上职责相关,说一句顶别人三句。如此一来,文官里两拨人争个面红耳赤,旗鼓相当,这样的场面,自立国以来还真不多见。/p
最后,因为百官意见相左,天子顺理成章地搁置了此事,待日后再议。看看‘日后再议’了好几次的造船申请,基本可以确定二张和王鹤的罪名就要不了了之了。只不过,《儒商》周报的封禁,短时间内怕也是无法解除了。/p
夏伯严用强势的反击洗清了自己身上的污点,仅从这个角度上看,他是成功了的。不需要这些弹劾落到实处,只要打出态度和底气,今日朝堂上的争论传到外面去,至少在学界士林,夏伯严可以重新挺直腰杆了。胸怀天下的形象维持住了,绝对正确的权威得以延续。可代价是什么呢?也许夏伯严自己都没有意识到吧。/p
沈其音和肖锦告别王鹤,离开了通闻司。路上闲聊,肖锦倒是难得地替夏伯严说了几句话:/p
“老夏心里那口气我能明白,毕竟他从没想过压制那些大儒,却因此坏了名声,怎么想都会觉得冤啊!”/p
“老夏的确是没压制过有名望的大儒,可最开始对待《儒商》的态度难道就不是学术压迫了吗?他以为《儒商》的作者是普通的乡儒或是商贾,所以一个不顺眼就能随手封了?你会觉得他冤,只因世人看重那些大儒的
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