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六十七章 大弹劾(1/2)
王鹤提出这条计策的时候,沈其音还有点犹豫,因为这的确有点像栽赃陷害啊!要是靠栽赃解决问题的话哪还用得着她忙前忙后,皇上直接给老夏栽个谋反大罪不就完了吗!/p
不过当王鹤拿出夏伯严递到通闻司的那封手书之后,沈其音也就不再说什么了。/p
这封信字数不多,但意思却很明确:儒学不是什么人都能妄加议论的,这《儒商》定是找了几个学问不精的乡野塾师或是别有所图的投机商贾,以荒谬之论抹黑圣学。此事不可纵容,必须立刻将《儒商》查封!/p
所以在老夏眼里,只有被他认可的精英有资格谈论儒学。乡村教师不能谈?有学问的商人不能谈?《儒商》第一期的文章写的是幼稚青涩了一些,可立意还是在劝导商人向善啊!只因把儒字和商字放在了一起,这就叫抹黑圣学了?何其狂妄!何其霸道!/p
可以想象,如果发文反驳夏伯严儒论的不是当世大儒,只要执笔者出了他认可的小圈子,怕是一样会遭到封禁的。/p
王鹤知道此计有些不光彩,却认定是以毒攻毒,缺点小德但有利大局,何乐而不为呢?/p
沈其音也知道,在有限的时间内,这一计能大大提高整个计划的成功率。唉,都掺和上政治了,还能指望不脏手吗?算了,就当是行大事者不拘小节好了。/p
于是在王鹤的刻意安排下,刚刚开始发卖的《儒商》只在街上卖了一个多时辰就遭封禁。因为报上刊登着批驳宰相言论的文章,再加上执法的通闻司衙役高声宣告,很快,京城里的百姓都知道了:皇上刚夸过的报纸上登了批评宰相的文章,所以让宰相给封了!/p
普通百姓还好,只是感叹皇上和宰相的矛盾居然如此之深,朝廷怕是要生乱了!/p
可放在京中的读书人眼里,夏伯严这件事做得就有些过分了。学问场上不分贵贱,大家都是儒门弟子,见解不同大可以干干净净地辩论,以权压人像什么样子?/p
早知道夏伯严在朝政上说一不二,连皇帝的面子都不给。可因为他坚持的是儒家的治国理念,压制的又是远在儒门之外的武人,所以也没人觉得有什么不对。但通过这件事情再看呢,夏伯严纯粹是刚愎自用,独断专行啊!/p
一时间,议论纷起,夏伯严在士子之间的光辉形象一落千丈。/p
国子监,太学,各家书院里是骂声一片,尤其是那些撰文大儒的弟子们更是义愤填膺。有那行事极端的跑到中书省外作诗讽刺,更有抄了文章去夏府门外张贴分发的。底下的公差哪敢容他们胡闹?不用多说,全给抓进了顺天府。可这样一来,士林中的骂声反而更大了。/p
不管有心还是无意,这套组合拳是已经打出去了。接下来,就看夏伯严要如何应对了。/p
古人只是没听过“危机公关”这个词而已,但该怎么维护自己的声誉,总会各有各的心得。沈其音还真好奇夏伯严会有什么妙招。/p
结果到了第二天,夏伯严的反击如期而至,方式却有点出乎沈其音的意料。/p
早朝之上,夏伯严一口气弹劾了四拨人。/p
第一拨是张启真,连带着张诗韵。夏伯严认为《儒商》首期的言论有辱圣学,将儒学和经商联系在一起,于教化不利,误人子弟,祸国殃民!张诗韵作为文章的作者自然当罚,而张启真身为朝廷命官,更有管教无方之责。/p
第二拨是王鹤和通闻司。夏伯严明言自己早在《儒商》首期问世时就勒令通闻司予以封禁处理,可当时通闻司的主事长官玩忽职守,其属下也没有尽起职责,居然将禁令拖延了一周,直到《儒商》出了第二期才迟迟落实,如此懈怠岂能容忍?再加上王鹤已有前科,又是渎职又是媚上,如今看来毫无悔改之意,故不宜继续主持通闻司。当逐出京城,降任地方。/p
第三拨是顺天府。顺天府衙役协助通闻司查封禁刊时行止粗暴,引发民怨。其后又因小过抓捕了数名士子,并收监关押,有悖于朝廷优待士人的一贯原则。顺天府尹张士寻御下不严,断案不公,当究其罪。/p
这第四拨嘛……则是当今天子。天子装病辍朝三日的事情,夏伯严终于拿出来进谏了。不管有何用意,戏耍大臣非是明君之举!况且民情,吏治,农事虽重,但都不是天子一人可以做好的,还是要倚仗朝廷的体系和官员。天子弃置了早朝、百官和诸多政务去了解下情,其实是一种舍本逐末的行为。徒得虚名,却耽搁了诸多政事,得不偿失。除此之外还有一条,《儒商》上的言论有害于国,为君者不能明辨,反而为其张目,险些酿成大错,天子当自省!/p
沈其音听的还是王鹤转述的录播实况,她随即感叹道:/p
“老夏够可以的啊!认个错就能解决的事居然挺着脖子搞出这么一大套来,何必呢!”/p
其实沈其音能想明白夏伯严的用意,以及言外之意。/p
先是借着弹劾张家和通闻司,把事情的前因后果解释清楚了——封《儒商》不假,但我是一开始就下令封禁,与那些大儒的文章无关。搞成现在这个局面,是通闻司的王鹤耍的阴谋。/p
然后弹劾顺天府,其实是在卖好士子,进一步挽回自己在士林中的声望。封报纸波及到大儒,那是张家和通闻司的责任;抓了在中书省和夏府外闹事的书生,那是顺天府不地道,全都与我无关!/p
至于最后把皇帝牵扯进
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