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八十一章 大雪满弓刀(2/3)
枕藉。杭嘉湖苏松太,向称天下膏腴之地,如何却也有如此之景象?”先是打了一个扣子,之后文章便开始条分缕析的为读者分析。
从隆庆年起。一直到如今,素来号称海内富庶所在的江南一带,却是经常闹饥荒。或是粮价飞涨,百姓苦不堪言。这个奇怪的现象。也是困扰崇祯多年。但是在这篇文章当中,他似乎找到了原因,是有着“苏湖熟,天下足”美称的苏杭等地,田地中的作物,被生丝、原棉等物取代!民谣也从“苏湖熟,天下足”悄悄的变成了“湖广熟,天下足”!江南从粮食输出地区变成了粮食输入地区。
曾有明人笔记言:“苏州。昔日逐末之人尚少,今去农而改业为工商者三倍于前矣。昔日原无游手之人,今去农而游手趁食又十之二三矣。大抵以十分百姓言之,已六七分去农矣。”
商业的诱惑,让当地百姓,纷纷改种经济作物,依靠出售生丝、棉纱、棉布等来购买粮食在这种交通运输比较落后的时代,跨区域购买粮食,很容易造成粮食危机,特别因天灾造成粮食短缺时。便是富裕的江南地区,一样遭受极为严重的打击。
朱元璋时期,大米一石价格为两钱五分白银。折铜钱二百五十文,明中期涨到五钱,这个价格维持百年左右,直到万历末年才涨到七钱,天启元年之前,大明朝的米价,除非遇到特大灾害,从未超过每石一两。
从崇祯十二年起,苏杭等地。米价一直徘徊在二、三两之间,依古时这种米价。若一两银能买到二、三石米,便为太平盛年。一两银买一石米,为正常年景,略略紧张,一石米若超过一两银子,往往便有饥荒了。
所以这个米价,便是对江南百姓来说,也是无法承受的,几年中,大批人饿死,许多豪宅低价出售而无人问津,江南一带,商业越是繁华,市面越显萧条,显得极为怪异。
“唉!大伴,山东的粮价如何?这几日京师的粮价又如何?各处打事件的番子可有奏报?”
“回皇爷,京师内糙米价格近几日来都是二三两一石。山东各地境况不一,大抵是运河两岸粮价便宜些,稍远些的州府便贵些。登莱各府因为临近海边,粮食转运容易,价钱更低廉些。”
“山东、登莱等处的粮价几何?”
“通扯下来,山东各处的粳米,大概二两银子一石,登莱各府大约是一两五钱到八钱一石。”
为了不令崇祯过于震怒,王德化很是小心的偷换了一个概念,将京师的糙米价格与山东、登莱二处的粳米价格相比。
不过,这点小手段还是不能瞒过崇祯。
“为何京师粮价这几日又猛涨?是不是有奸商囤积,准备在春荒时大捞一把?”
“皇爷,不是有奸人囤积居奇。请皇爷看看外面的天气!”
推开窗户,外面纷纷扬扬的飘落着雪花,宫苑之内,供洒扫的太监们手执扫把不停的将积雪扫到一旁,令甬路露出来。
“这场雪下了好几日,从宣大、蓟门、辽东各处奏本上,各地都有降雪。道路难行,自然粮食转运困难。天津巡抚的奏本上说,泥沽封冻,海船难以靠岸,更不要说像往常那样,海船直入南北运河。不得已,用小船接驳转运,自然消耗辰光。”
“也好!瑞雪兆丰年!这场大雪落下,各地的旱情便可缓解,只需熬过开春,到了夏粮收获之时,便是天下太平初肇了!”
崇祯倒是很乐观,迎着清冷的空气深深的呼吸了两下,憧憬着自己做一个中兴之主的美好前景。
但是,当真能够如他所愿吗?此时节在宁远和辽阳城外的李守汉和吴三桂、施郎等人,望着漫天飞扬不止的大片大片的雪花,眼中一片冰冷。
大雪连续下了七八天,一直没有停下来的迹象。几处港口道路泥泞湿滑难行不说,更有大片冰凌在海港出现,让那些木质海船不敢靠近。
海冰还不是最要命的。
南粤军中大量装备使用的天然橡胶轮胎,平日里是转运物资人员的一大助力,任凭你如何坑洼崎岖的道路都可以行走。但是,天然橡胶在遇到低温寒冷天气时的弊端,此时也是显露无遗。
原本包裹在铁制车轮外面的橡胶轮胎,纷纷被冻得坚硬,碎裂。沉重的车轮碾压在泥泞的雪天道路上,行走速度可想而知。
“是不是应该暂时收缩一下防线,让部队停止进攻。等待雪停止之后再说?”
看着一天天减少的军中储备物资数字。还有从京城之中王承恩、李国祯等人命人送来的密信,都在无声的提示着守汉。不仅仅是辽东前线的物资供应出现了困难。便是京城里,粮食也日渐紧缺。
只是,此时若是停止进攻,只怕朝中那群乌鸦们立刻便如同妇人被人日得美了一般,大呼小叫起来,不停的指责守汉,什么贻误战机畏缩不前,养寇自重等等诛心之说都会如雪片便飞来。虽然说不怕这些人。但是一团苍蝇整天在你耳边飞舞,还能够做点啥?
“看来,只能等长伯和尊候那边的消息传来,再行决定是否停止进攻了!”
如今已经打到了辽阳附近的吴三桂与施郎,成了守汉决定下一步战略的风向标。
但是,他满心希望的,通过袭击辽东,迫使黄太吉主力回援,从而达到调动清军的那个目的,眼前却是无法实现了。
黄太吉倒是真撑得住气。面对着从盛京不断送来的告急文书,只管一个态度。
第2页完,继续看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