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七十六章 赵家女人不自信(1/2)
时间一晃,就进入七月处。元佑三十一年举行的制举考试,就在眼前。/p
制举考试又称制科考试,被称“大科”,是科举的“特科”考试。科举从隋朝诞生,唐朝发扬光大,到了大周朝,已经发展到比较成熟的阶段。比如科举已经形成三年一常常考的“贡举”,也叫做“小科”。/p
相对科举的“贡举”,制举考试在大周朝的士子心中,反而有比较重的地位。既然被称为“大科”在士子们的心中,制科进身高于“小举”的进士科。/p
事实上,制举考试是皇帝亲自召开考试,并且需要各地官员和朝廷重臣推荐人员参加考试,最后由皇帝亲自出题考试然后选拔佼佼者。/p
相比“小科”的朝廷贡举,在士子们的心中,“大科”制举考试的含金量和分量自然显得更重了。/p
制举考试之前,赵悦见了曾布和王安石一面。在曾布的府邸里,曾布倒是没多说,只鼓励了赵悦两句,什么也没有多提。最后走之前,赵悦提出想要见一下曾墨,气得曾老夫子的胡子抖得厉害,让赵悦狼狈而逃。/p
在王安石的府邸,品着茶的时候,王安石看着赵悦,带着一丝期望,又是语重心长的嘱咐道:“制举考试,是皇帝亲考的大考,就是题目,也是皇帝最后才定夺的,谁也帮不了你。不过你简在帝心,只要不表现得太丑太差,想来让皇帝点你一个进身,应该还是有希望的。这都要你好好努力,可别在考试的时候让伯父失望了。”/p
赵悦很老实的点头,自然只能应承下来。王安石登上了大周权力中枢,伴随掌握的权柄越来越大,那威望和气势也日益渐重。/p
对于赵悦的态度,王安石还是很欣慰的。不过想到赵悦这些日子依然有些不务正业,还是忍不住板着脸教训了几句,道:“好好研读圣人文章,多学一些学问知识,别整日都在琢磨如何取悦他人,琢磨如何赚些阿堵物。学而优则仕,有了真才实学,出将入相,为国效力为皇上分忧,这才是我们该有的追求。”/p
这种教训,赵悦还能说什么呢?只能再次硬着头皮嗯嗯啊啊的应承下来。他也值得王安石是为自己好,而且王安石说的确实也非常对。/p
就算不是为国效力,为皇上分忧,但这时代人上人的最好出路,绝对是出仕为官啊。要知道,这时代做官,比任何一个时代都要幸福。何况,大周朝对于官员的包容,还有世人对出仕之人的敬畏,那绝对不是开玩笑的。/p
这时代,有功名的人,就算是步入了特权阶级,享受的特权,实在是太多了。比如种田不用交税,经商不用交税,见官不用交税,就算是犯法了,都***还受到功名保护,不会轻易就被惩罚!/p
想着这些,赵悦的功名心也热乎了许多。他很认真看着王安石道:“伯父放心,小侄定然全力以赴,绝对不会让伯父还有曾老夫子失望的。”/p
赵悦对制举考试,确实还是比较有信心的。因为他研究过这时代的科举考试,别看这时代科举制度已经成熟,但考试的形式和内容却没有像后世明清那样死板。明清时代的科举,是真正的“八股文”形式了,已经规定死了考试内容和形式,是要靠死记硬背的才能考中的八股取士。这时代的科举,在考试答题过程中,还是有很大的个人发挥余地。/p
更重要的是,赵悦参看了元佑帝举办过的几次制举考试。他发现元佑帝出题的形式和内容,对于他这种接受过信息大爆炸的人来说,有比较好的优势。这也是赵悦信心来源之一。/p
剩下的几天,赵悦和整个赵家都在忙着准备考试之前的各项工作。赵悦参加制举考试,已经成为赵家目前最大的事。/p
可以说,整个赵家,都为赵悦要参加制举考试这事儿给动员了起来。/p
考试的前一夜,曾老夫子倒是派人送来了珍藏的一方好砚,另外还送来几支好『毛』笔。/p
晚饭时,赵家一家人都围在一起吃饭。这也是从赵家落败后,开始兴起的习惯。这一顿晚餐,可谓十分丰富,鸡鸭鱼肉样样齐全,堪比过年还丰盛。/p
在吃饭的时候,赵悦的母亲不断的给他往碗里夹肉,一边夹肉还一边道:“悦儿,明日考试,尽力而为就好。你真正认学,也不过这小半年,就算不中,也没所谓,在跟着曾老夫子和你王伯父学学问,来年再考也没关系的。”/p
赵悦母亲说话时,语气很自然,在安慰赵悦的同时,也没有太多期望。事实上,在她心中,还真没有指望赵悦这一次能一考而中。/p
没有办法,赵悦之前实在太过于顽劣和纨绔了。赵悦真正改变的时间,也不过半年而已。至于赵悦认真上学读书,那时间就更短了。在她心中,是真没有想过赵悦只靠着那么短时间就能考中进身。/p
不仅是她,就是整个赵家,包括赵悦的三个姨娘和姐姐还有两个大妹妹,心中都赵悦参加制举考试都没有报太大希望。这不是她们不相信赵悦,而是有些事情,由不得她们去相信。/p
如果赵悦仅靠温习读书半年时光,就一举考中了,那那些寒窗十年的士子们,可咋办?/p
生活在汴京城,她们这些女人,见识可比很多人都强一些的。每年游『荡』在汴京街头上的书生,一大把几十岁人,都还没得考中秀才的人呢,就更别说是举人和进士了。/p
对于母亲的这种态度,赵悦又看了一眼家里
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