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五一章 大结局(1/4)
永初十二年冬,缠绵于病榻多时的王钟去世。
虽然他老家早已经通电了,但是他的家里并没有通上电、用上电器,这是他最后的固执。
越到老了越发的偏执,他认为那些东西都是由罪恶的思想所产生的罪恶的产物。
可是他没有办法改变这个他认为已经堕落了的世界,只能够郁郁而终。
他的死让很多他那个派系的人非常的悲伤,觉得这是一个时代的终结,觉得这个世界无可挽回的走向了堕落,人们不再关心品德,而是沉湎于物质生活之中。
——这个社会整体素质上升的情况在他们眼中变,没有什么值得参考的,因为他们看到的是士大夫阶层的人素质在下降,读书人阶层的素质在下降,公关文字不再是典,而是俗得不能再俗的大白话,就像一群庄稼汉到了朝堂之上议政一般,玷污神器,贻笑大方。
但是有一点讽刺的事情是,在他死后一个月,他家终于通上了电。
王钟死后,倒是上了大汉日报的头条,大汉广播电台也第一时间播放了这个消息,一些朝廷大员也表示了哀悼之情。
但也仅此而已。
大家都知道,王钟对这个新社会的态度很顽固,很不屑,骨子里是和他们伟大的皇帝对着来的,表示哀悼可以,真正的哀悼那就是大问题。
在王钟死后,圣德书院依旧是在全国有名的私人学校,但是他们的名声,更多的来自于各种各样的笑话之中。
这一所开倒车的学校,已经成为了大多数读书人心目中的笑话。
当然现在所谓的读书人,跟以前所谓的读书人完全不是一回事。
随着造纸以及制版印刷技术的日益提升,读书不再是少数人的事情,这个社会所有的人只要有那样的想法就能够实现。
——对于成年人,只要他们想学习,地方官府还准备了夜班,教他们识字识数,给他们扫盲。
现在的读书人指的是那些接受了正规学校教育的学生,当然,指的不是小学生和初中生,起码也得是高中生。
目前而言,高中生的含金量还是挺足的,现在能够通过中考进入到高中的高中生,数量还是比较少。
因为高中学校的建设还不够,每一年的中考都要淘汰一大半的学生。
不过这个情况在第三个五年计划实施之后,得到了很大的改变。
第三个五年计划完成的时候,高级中学的数量已经达到了每个县都有一所,中考通过的学生数量接近一半了。
而大学也已经做到了新增十所国立大学,另外还有育才大学这一所私立大学。
这使得大汉帝国的教育程度得到了进一步的提高。
在第四个五年计划里,方浩提出来的规划是每个省都要有一所大学,另外还要多建一些专科院校。
这可是一个浩大的工程。
要知道,现在大汉帝国已经拥有了八十多个省,再加上专科院校,这就等于未来的五年里面,要兴建差不多上百座大学以及专科院校。
不过这样一来,能够接受高等教育的人也就更多了。
关于高中,争取做到每个县都有三所高中,让更多的学生能够接受更高的教育。
在大汉帝国第四个五年计划期间,尤登阁也去世了。
他去世的时候,大汉日报头版头条刊发了这个消息,方浩甚至还亲自撰文给他写了一篇传记,盛赞他为这个新的帝国作出的贡献,包括最先拥立齐王为帝,也包括首倡大汉取尧而立,还有在大汉帝国开国之后致力于教育,现在桃李满天下,为这个国家做出了重大的贡献。
同一天,方浩还宣布成立国家级教育大奖“尤登阁奖”,奖励那些在教育事业中作出重大贡献的人们。
此后半个月的时间里大汉日报刚翻了多篇,育才大学学子以及老师们撰写的悼念尤登阁的文章。
经过这么多年的人才培训,育才大学已经不再是刚创办的时候,没有自己的老师,只能够去别的大学借老师的状况。
现在育才大学的师资力量非常的雄厚,他们甚至还打算在南亚,以及西亚那两片土地上兴办分校。
因为现在他们拥有了那样的能力。
当年支持尤登阁创立育才学校的那些家族也得到了回报,他们的子弟都可以免考的进入到育才系的学校接受最好的教育。
因为这是私立学校,哪怕他们的子女高考通不过,也照样得有机会接受大学的教育。
育才大学并不只是接受那些相关家族的子女,也会以奖学金的方式来吸引一些很优质的学生进入到他们的大学来深造。
这样就使得他们学校在照顾那些相关家族子女的同时,也能够保证教学质量以及科研力量。
他们研究出来的科技产品,优先供那些相关家族来使用。
育才系可不只是在教育方面有一定的影响力,在科研方面也有着很大的影响力。
毕竟他们的实验室是这个世界上所有大学里面投资最大的也是最先进的实验室,已经可以和一些国家级的实验室媲美了。
在大投入之下,也有着大产出。
而这个实验室基本上是为了那些利益家族而成立的,进行的科学研究也是为了制造产品卖钱,他们的立足点就是利益,这也给他们带来了很大的经济回报。
育才系,指的不只是育才学校培养出来的学生,还是这个学校的科研力量以及工业体系。
是一个影响力很大的体系。
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