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四章 文人裘伯贤(1/2)
裘伯贤他们一家并没有和方浩的父母一家住在一起。
他们虽然也是亲家,但是阶层不同,基本上没有共同语言可言。
裘伯贤坐着那铁甲大船从海上一路到了上海城从望海城上岸,然后被安置在离海边有几百里的地方。
这里土地肥沃,被开垦成了一个农场,有着四五万亩的面积,主要种的是一种叫土豆的东西,一亩可产好几千斤。
那东西可以做菜吃,也可以当做粮食,产量极高,为裘伯贤闻所未闻。
听说这种东西也是方浩弄出来的。
对此,他只能感慨方浩确实有着很大的本事。
这个农场的中心地带就是一个半人工半天然的水库,在水库旁边也种了上千亩的水稻,虽然只有一季,但是产量也很高,而且米质特别的好,做出来的饭吃得非常的香。
一共有几百个农场聘请的职业农民就环着水库住着,成了一个村落。
他们也是拖家带口的,其中多半都是戎突人。
不过管理这座农场的负责人却是尧国人。
裘伯贤来到这里的时候,还是在八月,正赶上那一季水稻收割的尾声,让他看到了关外的稻谷产量有多高。
至于土豆这种东西,到底有没有那么高的产量,他只是听说了,并没有眼见,也只能存疑。
不过倒是见识了这边农场的高效耕作方式。
因为这一座农场还在开垦建设之中,所以他来的时候就看到十多台拖拉机在耕地,那样的开垦速度带给他的震撼,并不亚于第一次登上那铁甲大船。
甚至可以说,这些拖拉机带给他的震撼更大。
因为他除了是一个读书人,还是一个大地主,知道农民种地有多么的辛苦。
可是用那样的拖拉机耕地,不只是没有那么辛苦,效率也提升了百倍。
这在他眼中,就是实实在在的好处。
一想到这样的东西要是能够扩展到全天下,将会对这个世界造成多大的影响,他就非常的激动。
但是他也知道,如果方浩不能够当上皇帝,这些东西就只能在关外这苦寒之地存在,不会扩展到全天下。
他早就知道了方浩有造反之意,对此很是痛心疾首。
可是来到这边之后,看到方浩统领下的这片土地种种的便利之处,又觉得他当皇帝,似乎也不是那样的罪大恶极,甚至对天下百姓有着很大的好处。
方浩在这期间也过来了几次,虽然他都板着脸一脸不高兴的样子,好几次都痛斥他是乱臣贼子,可是他也已经越来越接受这件事情了。
这是不可避免的大势,他知道,他对方浩再有赏识之恩,方浩也不可能停止造反的行为。
甚至私下里,他觉得方浩没必要再拖拖拉拉,最好早一点打过去,早一点当上皇帝,他这个老官员还可以贡献一点余热。
面子上当然不能那样做,必须要表明自己一个有节操的忠臣的立场。
在这里住了两个月,没事的时候也会看一看《幽戎日报》和《创造与发现》,甚至还让他儿子裘雍多学习一下另外那些学校的教材。
当然,嘴里可没有什么好话:
“我听说他们学校的教材不是圣人之言,简直就是胡闹。你可以去看一下那些东西,看看他们是怎么胡说八道的,心里也有一个底。”
裘雍这是当年被方浩从水塘里面救起来的那个倒霉孩子,现在也已经是一个小青年了。
他几岁的时候就开始读那些圣人之言,不过天赋并不是很高,这些年来寒窗苦读的成绩也就是考上了二等秀才。
参加过科考,但是并没有高中,成绩惨淡的很。
因为他的学业,裘伯贤已经放弃了希望,只能够寄托在孙子的身上。
不过裘雍看那些教材,却看得很有兴趣,有时候甚至为了一些自己不明白的东西,跑几十里路去最近的一所学校去请教老师。
这个农场适合读书的人口还不多,不足以支持建设一座小学,只有那么二十几个孩子,都被送到了几十里外的学校寄宿。
在这里裘雍也学会了骑马,经常骑着马去学校请教老师。
每一次方浩过来,裘雍都会向方浩请教一些教材上面的问题。
这一段时间里,裘雍倒是过得很充实。
他对科学方面的东西很感兴趣,这也让裘伯贤有一点欣慰。
——不管是什么样的学问,能够去钻研学问,那就是一件好事。
这他也看出来了,在以后那些圣人之言未必能够有多大的用处,新的学问可能用处更大。
就算不能成为精通那些学问的人,至少也要有一个了解。
所以哪怕是裘伯贤这个年纪了,他也会时不时的研究一下那些新的学问,希望在方浩当上皇帝之后,自己也有那样的能力在新的岗位上发挥一下余热。
他这一段时间,除了研究一下新式的学问,这是进行诗词创作。
虽然现在尧国还没有亡国,但是关于亡国之恨的诗词,他已经写了上百首了。
亡国死老婆,那都是写诗词的好题材,一个题材能够创作出很多首诗词作品来,以不同的方式抒发这种悲怨的心情。
很多文人一辈子都遭遇不到这样的情况,那就只能够拟古吊古来替代。
他却有这样的机会遭遇到那种情况,为了避免真正遭遇到那种情况的时候反应没有那么的敏捷,来不及写,就先写了下来。
虽然他自己没有遭遇过亡国的情景,但是以
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