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八章 什么是仁政(1/2)
王大学士和池旭的话让正统沉默了很久。
“看来,我唯一的办法就是实行仁政了。”
过了很长的时间,正统才说出这样的话来。
“是的,只有实行仁政,仁者无敌。”王大学士说道,“只要天下归心,方浩就不敢轻举妄动。”
池旭也说道:“老百姓都活的好好的,他要是造反的话,就是破坏大家的生活,就会遭到全国上下所有人的反对,不用皇上动员,那些人都会自觉的抵抗方浩,他就不可能获得成功。”
“那么,该怎么施行仁政呢?施行一些什么样的仁政呢?”正统问道。
这个问题将王大学士给问住了。
作为一个读书人,他从小就知道朝廷要实行仁政,仁政才是对天下老百姓最好的方法。
可是仁政究竟是什么仁政,他做了这么多年的官,并不是很明白。
减免税赋是天大的仁政,可是现在已经在减免税赋了,而且减免税负还没有看到老百姓有多么的歌功颂德,不好的后果却显现了出来,那就是国库已经空了。
这么大的一个国家,有十几个省,一百多个州府,一千多个县,养着的大大小小的官员就有上万人,还有十倍于此的吏员。
每个县都有县学,每个府都有府学,这同样也是一笔不小的开支。
这关系到朝廷的文治,这样的开支是不可避免的。
朝廷一年支付在这上面的俸银就很多。
而这还不是最多的,最多的是武功上面的开支。
全国境内几十个兵镇,上百万的士兵,一年的军粮军饷以及军械,就要支出两三千万贯。
而尧国一年的国库收入,本来就只有几千万,扣除掉文治武功这两大项,能够用在民生上面的很少。
甚至很多粮仓年久失修,都没有足够的资金来修缮,因为没有钱。
很多官道也被雨水山洪破坏得不成模样,朝廷也没有资金来修缮,只靠着需要过那段路的人集资去修,要是没有人来集资,就只有任由它破坏。
多的时候,比如说在和戎突人发动战争的时候,税赋征收得比较重,能够接近亿贯。
一般的时候也就是五六千贯,碰上灾歉之年更加的少。
现在新帝登基,三年时间之内减免税赋,减免的额度差不多达到了以前标准的三分之一。
这等于国库一下子就少了一两千万贯的收入,用在文治武功两大项的开支就已经很成问题,更加不用说国计民生了。
国库没有钱,怎么实行仁政,那是一个大问题。
“首先吏治要清明,”王大学士沉吟着说道,“现在很多官吏都是抱着升官发财的想法在做官,当官就是为了发财,到了地方上横征暴敛,将皇上的仁政给破坏无遗,这样的人要着重查处。”
正统同意道:“那种人确实要狠狠的查处,发现一个,严惩一个!王大学士,你可以建立一个监察组,到各省去监察此事,只要发现有贪污的官员,就地免职,押解京城受审,所有家产全部抄没入官!”
贪官永远是最让人痛恨的,皇帝也痛恨贪官,这一点毋庸置疑。
因为理论上这个天下都是属于皇帝的,贪官贪的是老百姓的东西,同时也是属于皇帝的东西,皇帝当然痛恨。
何况打贪官还能够充实国库,这确实是一个不错的想法。
他又问王大学士:“还有什么好的法子吗?”
减税和治贪,已经是王大学士所能够想出的全部仁政了。
更改朝廷的制度,他是没有这样的想法,觉得这是尧国一千多年来弄出的最好的制度,没有任何值得更改的地方。
正统这样问他,他就将目光转向了池旭,说道:“池郎中这一次去关外,用了一个多月的时间仔细的观察了一下方浩那边的作为,有一些心得,这个皇上可以问一问他。”
听他这么说,正统就将目光转向了池旭:
“池爱卿,你有什么建议吗?”
池旭又是惶恐,又是激动,有一种要掌握时代进程的方向盘的感觉,说道:
“回皇上,我去那边一个多月的时间,确实有一些想法。回家之后我就开始写一部《北上见闻录》,要详细的叙说方浩那边的所见所闻所思,希望能够抛砖引玉,给众大臣一些参考。”
“这是一件好事。”正统说道。
顿了一顿,又说道:“着书的事情,爱卿回去以后可以做,写好了我让朝廷给你制版印刷出来,分发给朝廷每一个大臣,也给国子监的每一个太学生,让他们都好好的看一下。今天你就跟我好好的说一说他那边是怎么回事,把你所看到的都告诉我。”
池旭大喜,连忙跪地谢恩:“谢主隆恩!”
皇帝支持他着书立说,还帮他扩散,对于一个文人来讲,这是无上的荣耀,由不得他不感激。
他正要说自己在边关的所见所闻,王大学士突然说道:“皇上,我觉得可以将大臣们都召集过来,让他们都听一听方浩在那边是怎么做的。”
“此言有理!”
正统点头说道。
他对侍立在身边的夏四海说道:“你多派几个人出去,将内阁各大学士,六部尚书、侍郎都叫过来,让他们听一下。”
池旭小心翼翼的建言道:“御史台的御史中丞和国子监祭酒也可以让他们过来。”
正统点点头,对夏四海道:“赶紧去叫人。”
夏四海问道:“皇上,要不要派人去尤大学士那边叫一声
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