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6章 四种开局(3/4)
担心玩家可以直接通过名字来确认彼此的身份吧。“从游戏正式开始前的局势图上来看,此时金兵已经夺了燕京一路南下,也已经渡过了黄河。或许再有三四天就能抵达岑桥驿,再有十日就会抵达京师近郊,最多再有半月时间就会正式开始攻城……
“此时的朝堂上应该已经吵成一团,我作为御史中丞,或许可以尝试着在这种讨论中发挥一些影响力……”
楚歌考虑着明日早朝的说辞。
……
在另一个不同的历史切片中,选择了武卒路线的赵海平并未直接出现在平定县城中,而是先出现在真定府的一处演武场。
在这里,从周边的各个州县汇聚而来的新兵们,正在被考校武艺。
齐朝实行募兵制,每到大灾之年都会到受灾的地方招兵,招来的兵源素质可想而知,必然是参差不齐的。
所以,募兵完毕之后,要根据这些士兵的素质来确定他们的工资标准。
赵海平放眼望去,发现整个演武场对这些新兵,大致采用了两种不同的筛选标准。
第一种就是针对那些有一定战力的兵员,这些人可能是之前在家乡就曾经学过武艺,或者是家庭相对富裕可以支撑得起购买弓箭的开销等等。
这一类兵员显然是军队中的精锐力量,经过考核之后,就可以直接担任底层的军官,让他们来统帅第二种毫无任何战力的普通人。
而对于这些人,考核的标准也不尽相同。
如果精通于刀法、枪法,那么在军官面前耍几个招式,大致就能从脚步是否虚浮、招式是否准确这些方面看出真实水平;又或者,尝试着开硬弓射箭,从开弓的石数或者射箭的准确度,也能看出武艺如何。
当然也有更高级的技能,那就是骑射。
如果这些新兵能够骑着马在移动中射箭,并射中两旁的箭靶,那么这妥妥的就是军中的重点培养对象了。
第二种人,自然就是那些毫无任何战斗力的普通人了。
这些人或者之前是农户,除了种田之外一无所长;或者干脆就是流民,蓬头垢面甚至体弱多病,也都有可能被招入军中。
这些人的筛选方式就显得简单粗暴多了:看身高。
齐朝时,身高是招兵的主要标准,比如正规军的身高不能低于五尺五寸,而地方军的身高不得低于五尺二寸。根据齐朝的度量衡换算成现在的高度,大概是一米七出头和一米六八左右。
甚至在这些新兵入伍之后,他们的工资也是按照身高来定的。
如果身高在五尺八寸以上,那就是月薪千文;五尺七寸以上就只剩月薪七百文;五尺六寸以上是月薪五百文;如果五尺二寸以下,就压根没有月薪了,只管吃住。
也就是说,如果一个人比另一个人的身高要高那么两寸左右,他们当兵的月薪就差了足足一倍。
从后世的眼光来看这显然是一种相当扯淡的标准了,毕竟个子高的人不见得就有力气,有力气的人也不见得就能打,考核战斗力,还是用开几石弓、骑术和枪术如何等等作为标准,才更科学一些。
但齐朝的皇帝却一直固执地认为身高可以直接和战力挂钩,这种选拔标准始终都没有发生太大的变化。
对于赵海平来说,他还算幸运,此时的这具身体身高是五尺八寸以上,也就是按照普通标准,哪怕什么都不做,也可以凭借身高优势拿最高的千文月薪。
但赵海平显然不会满足于此。
因为提前做过功课的他,知道自己必须争取一个特殊的身份:特刺效用。
也就是说,他要尽可能地争取第一种考核方式。
这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
第一是齐朝的军人是要在脸上刺字的,这项规定起于前朝,因为大量募兵,许多兵员根本没有战斗力只能服苦役,所以逃走的士兵很多。为了防止这些士兵逃走,当时的皇帝就一拍脑门,想出了一个非常鸡贼的办法:在脸上刺字。
此时兵制的最大问题,就是它同时承担了吸纳流民和扩充军队这两种作用,两种作用混在一起,最终的结果,只能是既没搞好社会福利,也不增加军队素质,除了一点点的维稳效果,其他方面的弊端可以说是一言难尽。
而脸上刺字,就是这种兵制下的一种十分恶劣的副产品。
赵海平当然不希望自己的脸上刺字,哪怕这只是在历史切片中进行扮演。
而特刺效用,意味着他作为军中精锐,可以不在脸上刺字,而是在手臂上刺字说明自己所属的军队番号。
第二则是特刺效用选出来的兵士属于精锐,一开始就有机会成为基层的军官,起步就比其他的士兵要高一些。
这样一来,或许就能在整个靖平之变中发挥更大的作用了。
赵海平来到校场,一边有基层军官负责量身高,另一边则是有基层军官负责各种各样的考核项目。
“我要考骑射!”
赵海平看着一旁的战马,自信满满。
……
与此同时,霍云英正在大梁城西北边的一处小村庄外围的破庙中。
在他的身旁,聚集着几个绿林打扮的强人。
“在下朱沱,江湖人送绰号‘毒手判官’,见过‘一剑断江’段涛段老爷,见过各位好汉。”
“在下苏宏,江湖人称‘青草蛇’。”
“在下袁志勇,江湖人称‘铁索镇山河’。”
除此之外,还有四五个看起来明显地位较低
第3页完,继续看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