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0章 司马懿:天命在我!(1/3)
第230章司马懿:天命在我!
杨百万在前领路,马谡与张休紧随其后,其他部将纷纷闻讯赶来,一大群人赶到昨夜放火的地点。
周边十几个一丈多深的轱辘井已经干涸,只有残留在井底的些许水渍,证明着它们是水井,而不是储藏东西的地窖。
见状,马谡倒吸一口凉气,意识到自己忽略了一个很关键的因素。
五丈原是春秋冬三季缺水性地貌!
一年之中,只有夏季不缺水。
五丈原是秦岭北麓黄土台原的一部分,南靠秦岭,北临渭水,东西皆深沟,形势险要。原高二十余长,顶上地势平坦,南北长约四公里,东西宽约两公里。
因为此地地势高企、土层极厚的缘故,原上四季冷暖干湿分明。春季昼夜气温差大,容易出现寒潮、大风、霜冻和春旱等天气;夏季降水量最大,暴雨频发,这个季节也是一年中最不缺水的季节;
秋季干旱少雨,光照充足,水分挥发极快,时有秋旱;冬季气候寒冷,干燥少雨。
另外,五丈原地下水资源极差,在后世曾有“有女不嫁五丈原,吃水还比吃油难”的说法。
整个五丈原上目前有一百多口大井,不缺水的时候,可供十万人马使用。
一旦缺水,那可就直接要了命了。
虽然暂时只是十分之一的水井缺水,但可以预见,随着汲取力度的加大,接下来将会有更多的水井缺水。
前次诸葛亮驻军五丈原时,正赶上夏季雨水充足时,因此并没有遇到缺水的问题。
蜀军这次来的不巧,正赶在九月深初,五丈原季节性缺水的弊端一下子就暴露了出来。
意识到这一点,马谡瞬间有些心慌意乱,定了定心神,强装镇定说道:
“众将勿慌,只是一时退水,本将料定,井水很快就会充盈起来。”
“将军,很快是多快?”张休犹犹豫豫问道,“我军五万士卒,见天要喝水啊。”
马谡大手一挥:“七天,不出七天,水必盈满!”
说罢转身大踏步回营,思考对策去了。
四大部将留在原地,相互对望一眼,都看到对方脸上浓浓的担忧之色。
尽管马谡说的斩钉截铁,不容置疑,但他们却没有从中听出往日那种掌控一切的自信。
这说明,马将军也没什么办法了。
整个上午很快过去。
五丈原下,魏军大营一片喧嚣,兵马来回交错穿行,似是咽不下昨夜偷袭失败的大亏,正在筹备着下一次进攻。
五丈原上,蜀军大营安静一片。
普通士兵们还没有意识到灾祸正在降临。
四大部将一直留在原地等着井水再流出水来,结果一直到天黑,井底全无动静。
马谡焦躁不安的在帅帐内走来走去,开启头脑风暴,思索着如何解决缺水的问题。
他已经查询过天气预报,未来十日无雨。
而且,模拟战况的结果也不容乐观:接下来十日,魏军按兵不动,五丈原上的水井将会有八成陷入枯竭。
对于这个模拟结果,马谡难以接受。
他之所以特意退到五丈原上扎营,就是想要依托有利地形,与司马懿耗下去,拖住魏国西线兵力,将战火烧在魏国境内,给诸葛亮拉扯出时间和空间,深度掌控陇右地区和凉州地区。
否则,魏国就会把注意力重新放在陇右。
马谡本以为,五丈原地势险峻,顶上宽阔平整且不缺水,是经过诸葛亮验证过的驻军好地――前次诸葛亮就是驻扎在此地与司马懿周旋了几个月。
但没想到,如今井水突然枯竭,导致这个完美“据险而守”策略出现了致命弱点,演变成了“身陷死地”的尴尬处境。
寻求系统帮助无果后,马谡一整天都在营帐内焦躁地转来转去,阿秀好言来劝慰,却被他粗暴的推到一旁,然后掩面啜泣着走了。
张休跑来汇报情况,却因为进帐没有通禀,被士兵摁在架子上狠狠打了二十军棍,打得皮开肉绽。
这一下,所有将领都知道马谡今天正在火头上,纷纷躲开远远的,生怕惹到了他,遭受无妄的皮肉之苦。
紧接着,断水之事在营中传开,士兵们在私底下议论纷纷,军心浮动。
相比起马谡的焦虑,司马懿的心态就要轻松得多。
昨天夜里,韩瑛和三千名士兵全军覆没一事并未打击到他的自信。
司马对自己的军事能力懿有着相当高的自信,知道这种“偷袭失败”的事故是在所难免的。
战争难免有输有赢。
本来,司马懿是没考虑过偷袭的,蜀军驻于高地,据险而守,勉强偷袭未必能打下来。
基于两点考量,他最终还是选择了偷袭。
一是试探,试探马谡是否有真才实学,是否真如传说中那样,战无不胜,料无不中。
二是下马威。他想以这样的军事行动震撼蜀军军心,挫动蜀军锐气,然后再伺机攻击,便可事半功倍。
不过马谡的军事能力大大出乎了他的意料,在觉察到魏军来袭后,蜀军竟然将计就计,设下诱敌之计,反令魏军又折损两千人。
司马懿思考了一夜,终于想明白了,马谡的确有两把刷子,急不可下。
那就只有从长计议了。
天亮以后,司马懿立刻派出数队骑兵,绕着五丈原开启常规式巡逻,同时又派出目力比较好的士兵,到南面的秦岭山上,眺望蜀营动静虚实。
司马懿是知道五
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