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6章 【征南战记】(14) 天兵(1/2)
【征南战记】(14):天兵
古泰邦,库单城(今缅甸北部)。
一支与当地人外形迥异的军队撤了旗帜,无精打采的走在道路上。
并不是所有人都支持王丹的决定,在公元前2世纪前往千里之外道路不通的异国他乡,往往意味着此生都难以落叶归根。
王丹从蜀地带出来的宗族亲信由于利益捆绑的因素自然全力支持宗主的决定,但家眷多在滇郡的底层士卒们就有些忐忑了。
世受国恩,临危受命担任左曲假五百主的邓翀在听闻王丹的命令后,当时就开始计划怎么脱身返回秦地。
可惜一路上都有伪瓦士兵盯着,加上自己不熟悉这边的道路,谨慎的邓翀没有贸然行动。
他利用身份的便利,一边暗暗记着沿途比较显眼的标识,一边在休息时对照简易行军舆图估测他们目前的位置,以期为将来返回秦地时做准备。
邓翀不甘心让上千袍泽身死异国,如果有机会的话,他想带着尽可能多的人回去。
这支败兵就这样弯弯绕绕到了古泰邦东部重镇库单城下,目前还处于模棱两可态度的秦军自然不会被获准入城,城门紧闭,墙上占满了守军壮声势。
文明程度比西南土夷发达些许,还处于封建时代早期的古泰人用个怪异的眼神盯着这些落难的天朝甲兵,这就是传说中富庶无比的大秦吗?
好在库单城附近多得是废弃矿场,一些原先给矿工居住的营房现在成了秦军的临时驻地,甚至还有平整开阔的空地可以当做校场,只是这支秦军还有无训练的心思,可就不好说了。
负责看护秦军的伪瓦将领查维夏玩了一手分而制之的把戏,他故意利用营房分散在各处山头的特征,将这一千三百余秦军分散到附近四处矿场的营房里,降低他们串联暴动的可能性。
虽然这四座营房都相距不远,但也极大限度的减少了秦军聚众作乱能够造成的破坏程度。
其中,伤势轻重不同的百余名伤兵被单独安置在条件较好的一处高地,他们能接受极为有限度的治疗吊命。
当地巫医用混合了各类能吃与不能吃物品制成的黑乎乎草泥入药,加上明显没有经过任何消毒措施处理的布条为秦人裹伤,这种坚守传统的治疗方法在通常情况下能起到的心理作用要远远大于实际效果。
挺过来的伤兵一般靠的是自身强大的自愈能力,他们会被巫医称为神明祝福之人,而死去的伤兵则被认为是在战斗时不够勇敢,因此没有得到神明的庇护。
接受过基础扫盲运动的秦军对这套说辞不置可否,但当地人和西南土夷却深信不疑,尽管这套推崇平民勇敢的战死然后转生成为神明在俗世间代理人(婆罗门)的理念经不起任何带逻辑的推敲。
另外一千两百秦军则按编制划分,除了已经成为阶下囚的廉匡和他的亲信被查维夏带去达让城外,其他秦军都在此处。
官职最大爵位最高的王丹顺理成章的收编了廉匡残部,导致他能够直接指挥的兵力在一场败仗之后竟不降反增。
为了避免这些全部来自更始县的廉匡部下抱团,王丹将他们打散分到各个屯里,补充各部战损同时加以控制。
其中,左曲假五百主邓翀率四百名杂编兵驻扎在东南营,右曲五百主朱达率四百稍强的混编兵驻扎在西北营。
王丹自己则亲率数十短兵与四百最强壮的郡兵‘精锐’驻扎在中部大营,左右曲互为犄角拱卫中营,背后则是位于废弃矿洞洞口的伤兵营。
得到一个还算安稳的驻地之后,他们的干粮也吃的差不多了。
孟仲遵守了兄长的承诺,每日都派车送来刚好能让他们吃得不饿,但又远远不到饱腹程度的粮秣,如果秦人想吃饱,就必须为联军出力干活。
大多数秦人都放心下来,至少目前来看这些夷人没有赶尽杀绝的意思,能活着总比死了好。
事实上,除了极少数像邓翀这样意志坚定的军吏,大部分秦军士兵都没有改变现状或勇于反抗的想法。
从他们离开间天谷的那一刻起,这支军队最引以为傲的气就散了。
得益于朝贡外交带来的巨额声望与建国以来外战不败的神话战绩,外邦藩国称秦军为天兵。
所谓天兵,乃为天朝而战之兵,眼下的王丹部秦军不仅配不上天兵之称,甚至连其他地方二线秦军都羞于与之共名,他们已经不是秦军了,他们是一支为了乞活而丧失胆魄的残兵。
要求他们全部英勇就义有些强人所难,至少他们在放弃抵抗前做出了应有的反击。
这些秦军士兵与东征半岛或平定韩党的秦军不同,他们中最精锐的也只是郡兵,还不是那种常年作战的边地郡兵,而是一群在西南地区十几年羁縻统治下根本没有遇到过大战的兵油子。
除了王丹,甚至没有几个郡兵参加过征夜郎或征滇国的战役,最能拿得出手的战绩就是剿匪。
他们大部分都是县里甚至乡里抽调的半脱产士兵,一心只想着能在战争结束后作为俘虏被释放回去,已经不愿意再在离乡千里之外的地方血战了。
所谓一鼓作气,再而衰,主将都放弃在绝地里拼死一搏,怎能要求底下士卒奋力效死呢。
因此,查维夏的担心是多余的,这一千多秦军虽然还有完善的武备,还有令人忌惮的武装,但胆魄已去,就像一头猛虎的牙齿虽然依旧锋利,眼神却不再有百兽之王的威严。
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