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艰难处境(1/1)
"次日早朝,太极宫紫宸殿,群臣陛见。这么多双眼睛盯着自己,李晔难免心中打突。有人说干销售,第一条件就是脸皮厚,李晔颇得其中精髓,堂而皇之的倨坐在胡床上。只是这种姿势让他觉得别扭,加上穿着冠冕龙袍,又不敢乱动,别提多难受了。暗想以后有机会就弄个圆桌会议,免得这么辛苦。和电视剧里不一样,台下的大小官员都是跪坐左右两列,端端正正,目不斜视。这个场景让李晔感觉回到了高中读书的时候,加上今天起的太早,现在脑袋里还昏昏沉沉的,困的不行,也没注意下面在说些什么。基本就是有胡子的大臣和没胡子的宦官吵作一团。党争嘛。为了反对而反对,凡是你同意的我反对,你反对的我同意,也不管对错,若不是顾忌身份,早就破口大骂了。李晔昏昏沉沉的听了一阵,也就没兴趣了,大多是一些没营养的东西,比如某地饥荒,请求朝廷赈济,问题是朝廷也等着赈济啊,就算朝廷愿意赈济,怎么保证从长安运出去的粮食不被沿途的大小藩镇打劫?神策军的战力恐怕还不如周边的盗贼。论去论来,尽是这些不着调的事。李晔本来还以为今天主议的是张浚的兵败之事。。但奇怪的是,大臣们绝口不提。不提就不提吧,李晔还真不相信这些人能说出花了。大唐国势倾颓至此,也就只剩这些表面文章了。“陛下,听说前日陇西郡王有奏章送到。”终于有人说了点正事。凤翔距长安不到三百里,骑兵朝发夕至,是目前悬在唐廷头上的利剑。李晔搞不懂历史上昭宗的哥哥唐僖宗是怎么想的,在家门口给自己整一个凤翔节度使,这不是找死吗?纷乱的朝堂顿时安静下来。李晔知道就在台下,不少人充当着凤翔的耳目,这也难怪朝中无人敢提李茂贞的大不敬。说话的人四十几许年纪。。长须,看来不是阉党。李晔还没说话,旁边就有人长身而起,大声斥责:“崔胤你好大胆,陇西郡王的奏章是给你看的吗?”崔胤?李晔想了想,似乎以前在史书上没看到过这个人。说来惭愧,前世的重点是谁打仗厉害,谁是第一名将,第一谋士,对唐末的政治格局一窍不通。不过他也看了不少穿越,以及网上对各个朝代的评价,其实唐末的朝廷跟明末差不多,也有阉党和清流,明末好歹还有洪承畴、孙传庭等一系列能做事的人,只要崇祯皇帝别作死,基本就不会死。但唐末,阉党和清流除了扯皮,基本就没什么大作为了。比如之前的张浚,出身清流,简直就是唐末第一号牛皮大王,直接跟唐末第一号猛人李存孝硬刚,脑子不清醒到了这种地步也算是奇葩了,玩死了自己,也坑了昭宗,更坑了大唐。唐昭宗李晔靠这些人,能复兴大唐?好像昭宗身边有那么一两个牛人,但李晔就是想不起来。朝堂上两人很快从嘴炮上升到肉搏。李晔实在受不了了,这比他前世的销售公司还要不堪啊。前世他周围的同事都是皮笑肉不笑的主儿,精通笑里藏刀和暗箭伤人两项绝技。平时见面乐呵呵,勾肩搭背称兄道弟,一转脸就互相捅刀子,捅完刀子继续称兄道弟乐呵呵。李晔刚从学校出来还纯洁如一张白纸,没到半年就耳濡目染成老油条。哎,时代的局限性啊,还是大唐的臣子们民风淳朴啊,没见识到后世的人心险恶。李晔轻轻咳嗽了两声。他这个皇帝虽然不好使。但大唐快三百年的威严加持在他身上,还是有些用处的,至少扯皮的两帮人住手了。李晔瞬间意兴阑珊起来,他已经看出来,朝议唯一的作用就是给两帮人提供一个吵架的平台,他们可以尽情表演。当然,另一个作用就是让李晔记住了绝大多数大臣的名字。比如一脸谨慎不发一言的杜让能、刘崇望、崔昭纬等人。还有穿着神策军盔甲的孙德昭、孙承诲、董从实等将领。台下的大臣都看着他。。以为他要说两句,没想到李晔直接起身离去。身后小黄门高声唱道:“退朝——”没有人才啊,昭宗皇帝最大的缺点就是无人可用,缺乏具有战略眼光和深谋远虑的人才。初唐就不说了,牛人太多。当年安史之乱,几乎要了大唐的命,一个李泌横空出世,奇谋不断,成功为大唐续一百多年的命,可惜当时的肃宗没有完全听他谋略,否则就不会让藩镇之祸上演到如今的地步,即便如此,他在德宗朝时,启用大外交战略,与回纥、大食、南诏等国结成“贞元之盟”,直接把强横一时的吐蕃玩成残废,从此再也没站起来过。名将如郭子仪李光弼。。数不胜数。后面一个名臣裴度,廓清天下。又有韦皋,文武双全,压制野心勃勃的南诏。李愬,雪夜夺蔡州,直接让各大藩镇成了乖宝宝,重投大唐怀抱。
本章阅读结束,请阅读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