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5章 在中原泄洪区建保护区(1/2)
“河南巡抚的告急文书连发了两封,一封是给国政院的,另外一份是给总裁府的。情势已经相当危机了,我们得尽快想办法。”
“眼下局势确实堪忧,总裁、我们国政院的意思是效仿当年赈济中原旱灾的办法,把灾民分到各府,这样大家都出力,想来会好应对一些。”
“此一时彼一时,当年分到各府是为了大家合力分摊救灾压力。如今虽然情况也是比较危机,但还不到那时候。我的意见是把难民分到比较缺人的重点地区,这样救灾和开发就能同时兼顾了。”
“可是这样一来,运粮和赈灾的成本会加重,朝廷今年的财政压力会有点太大。”
“克服一下吧,前段时间收到的民众捐款不是多出了近两百万吗!就用这笔钱来赈济江南灾民,朝廷这边再抽两三百万两,估计也就够用了。”
“勉勉强强够用,邦德你的打算是向何处安置江南的灾民?”
“辽东和四川,辽东地广人稀,还能安置近百万百姓,我的意思是向那里先迁移二三十万百姓,剩下的就安置到川蜀,你看怎么样!”
“可以,川蜀虽然这几年恢复了不少,但整体人口还不是太多,二三十万人过去,能够接纳。辽东那边确实缺人,正好趁着这次机会,往过去送些人。”
“四川那边存粮多,人过去后还免了运粮的麻烦,而辽东再过一段时间,铁路就能全通,绥远、宁夏的粮食能直接运过去,运输成本会低一些,再说那边今年也有些余粮。”
李振新和吴贞毓两人很快敲定了江南难民的安置方案,目前过来的人全部往郑州集合,然后通过铁路发到辽东去。等那边天气变冷后,再向四川移民。四川是南方,灾民冬天过去,也能盖房和从事生产,不像辽东到了冬天啥事都不能干了。
辽东那边的事,必须要抢在冬季之前处置妥当。王俊涛接到配合救灾的行政令后,赶紧组织人手修建临时的安置设施,好让灾民过来后先有个落脚的地方。数十万灾民安置,绝对是个大工程。
从六月下旬开始陆续往辽东发送移民,连续发了近一个月后出现了新问题。一方面是灾民数量有所减少,运力居然富余了出来,另一方面是据估算辽东今年的粮产会比预计的多,也就是说那里能接纳更多的灾民。
“邦德,江南那边旱情还没缓解,估计到了十月份左右还会有一波难民潮。可现在的问题是到了那个时候,辽东天寒地冻,江南的人过去肯定会受不了。这就让人很难办,最好是现在能把人移过去,可眼下却没那么多人。”
出现的时间差让人很难受,接收能力富余的时候人不够,接收能力下降了,人却会大概率增多。
“总统、这样办!将中原泄洪区的灾民往辽东移一部分。这样既可以充分利用辽东富余的安置条件,还能让江南难民冬季过来的时候能用到中原现有的安置措施。”
“办法倒是个好办法,可这样一来中原的难民平白和江南人调了个地方,会不会太折腾?百姓们心中,怕也会有些想法。”
“不是将中原难民和江南人调换了个地方,我的想法是以后泄洪区就不再住人了,专门作为防洪用。”
“那可是好几个县!而且是中原腹地,不住人怕是有点太浪费?”
“不算浪费,能用几县之地,换黄河永久的安宁,此事还是划算的。”
将泄洪区变成湿地湖泊和无人区,这是李振新突然生出的想法。中原腹地自古就是人烟稠密之地,根本就没有所谓的无人区。趁机在鲁豫两省交界处留一片空置保护区,是大有裨益的。
黄河的泥沙含量极高,河道常年上涨。隔段时间就要改道,现在这条河道已经坚持了几十年,估计已经到了要改道的边缘。
这一次出现险情,其实降雨并不是太过夸张,可依然险情连连。要是一直坐视河道上涨,水患会愈演愈烈演,总靠加高河堤也不是办法,特别是在现有的工程技术条件下,更不能对这个办法太有信心。利用中下游的泄洪区,在河水暴涨的时候,加快流速,把淤积到郑州开封一线的河道泥沙冲到湿地区域。同时再设立排水闸口,下游流速放缓的时候,注水冲击泥沙。功能就像建了一个大坝一样,只不过比大坝占地面积大,施工难度小而已。
弄这样一个既像湖泊又像湿地的防洪无人区,肯定没法彻底解决黄河的泥沙问题,但起码能缓解二三十年。利用这个时间,在上游做好植被恢复工作,又能续几十年的命。然后管它改不改道,那时候就让后人自己想办法吧。
除了解决泥沙淤积的问题,当然还有保护野生动植物资源的用途。也就是趁着这样的时机,才能搞个无人区出来,不然谁也没办法在中原腹地弄这玩意。可以预见未来几十年,人口会出现爆炸式的增长,土地会越来越稀缺,人地矛盾绝对会加剧。提前给其它物种留个栖息地,等过来这段爆炸增长期以后,大家的意识恢复过来,再去长久的保护还来得及。
“户部派人到泄洪区尽快把地方划出来,就叫泄洪保护区。这片区域严禁开垦、放牧和打猎,只做泄洪使用。除了工作人员偶尔进入以外,其他人严禁进入。这里一定要重点保护,它关系到黄河的安危,朝廷重臣每年要轮流过去巡查,河南和山东两省巡抚也要按年巡查。朝廷发现问题追究两省巡抚的责任,两省巡抚发现问题,及时上报
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