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章 卫生之经(1/2)
“博士以为如何?”
“府尊大才,思虑周密,为吾等之福,阖府民众之福。”老博士不正面回答问题,拍起了马屁。
“那博士可以助我?”张军不想听这些没有用的,直接问结果。
“这个……府尊,仆下,心有余焉,惟力不足矣。”
“可是拿不动笔了吗?”
“呃……并不是。仆下,仆下,职低位卑,人单力薄,怕是担不起府尊青眼。”
“府尊。”医学博士在一边开口。
“博士请讲,无须试探顾忌。”
“府尊可知坻抄集了多少人力物力畜力?三省六部各府各州之力,天下诸使诸军之力,从汉始至今,方才有如此之规模,如此广布。
职下虽职低位卑,这些也是知道的。
虽然职下明白府尊之意,也懂得府尊开启民智之心,但却不敢苟同府尊之急迫。
恕职下不敬,虽只一府之地,洋洋数百里矣。坻抄集上下之力,不过抵各州各县,已尽全力。
若府尊所言之报亦只达州县,想来府尊必不满意,但想通达各乡里间何其难也。王命所归不过如此。况乡里之间俱皆白丁,坻抄通达又能如何呢?”
边上几个判司都点头表示同意医学博士这个观点。实在是在这个年头,办张报纸太费劲了。
现在国际上说,最早的报纸是罗马凯撒创办的每日纪闻,但它不过是传递紧急军情的战报,没多久就停了。
事实上,世界上最早的报纸就是我们的坻报,它的出现比罗马凯撒早了足足一个世纪那么长。
而且坻报是切切实实的新闻类报纸,可不是传个军情那么简单。皇帝诸事,朝庭诸事,官员任免,奏议辩争,律法规范,政策相关等等。
从汉到清,从未间断,而是不断的发展完善,不断的扩大传递范围,也就是影响力。
坻报这个词是宋代确定下来的,在那这前叫坻抄,或者朝报,杂报。
因为没有印刷技术,只能靠人手抄写,所以叫抄,而坻(邸)是下面各省各节度各诸候在京城所设的办事处,专门负责新闻的抄写传递。
刚开始还是在朝廷内部抄,后来内府会把相关新闻公示在宫门外,谁爱抄谁抄。这应该是世界上最早的新闻发布了。
唐玄宗时期,坻抄内容就已经不限于官方公事了,奇闻异事,京城事件,官司,皇帝大臣的小八卦什么的就都有了。
宋代出现专门抄报售卖的商人,卖牙刷牙膏报纸什么的,像不像今天的路边报刊亭?而且因为售卖的出现,购买者众多,邸报开始固定时间发行。
明代设通政司管理报纸的出版发行,到清代就更正规了,邸报有了正式的名字:京报,并且出现了晚报:专门在晚上发行的宫门抄。
1912年,清皇退位,邸报(京报)停刊。
明清两代报纸的规模扩大,和印刷技术的成熟有着不可分割的原因。
两位博士和众判司官为什么一致认为张军的想法不可能实现?就是技术制约。全靠人抄写,然后再人工送达,这里面牵扯的人力物力畜力不是小数目。
毛笔字一天能写多少字?一个人一天能抄多少?
而且医学博士也没说错,乡里之间识字的人太少了,你送了也白送。除非安排人来念。这又得人力。
“如果,坻报无须用人抄写呢?只需两三人,日出数百份,如此可能行?”
“这个?可是送达还是需要驿馆差人哪?”
“设报馆,雇佣闲人,不占驿驾公差。从府城车马至州县,州县发行售卖,雇佣闲人至乡里间读诵。可不可以?”
“其是糜耗府尊可曾算计?从何而出?”
“自力更生罢了,一份一文可售得?千份即千文,可够支张?本府十数州县,十数万民户,莫要说万份售卖不得。
以十日计周,出两份,可行?某并不急迫,此事亦不是着急的事情,慢慢图之,初始由府库填拨耗损,待勾平之日则独立营运,可行?”
两个博士和几个判司你看看我,我看看你,都感觉这事儿不好办,但一时却也找不出驳斥的理由。
“郎君,可知如今纸几何?墨几何?”司户拱了拱手。
众人眼一亮。对呀,说来说去还是用纸,老大,你说的再舌如灿花,纸贵呀。你能把字写在空气里?
“你等到是小看某了。”张军笑了笑,扶膝站了起来,在榻上转了几转:“此事从无至有,总须一些时日,在此间,某着人造纸,出印呃,抄写之法。
此事,必办。坻抄……以后就叫凤翔民报,由经学博士主理,组织经学之士为报馆诸员,一应开支由府库度支。纸张印……都成立工坊。
首开无虞,后须交割本利。
在城西营外新筑坊寨之事,诸位都知晓了吧?里面除了原有工坊扩张规模以外,会另增数座新坊,统一由别驾督办。里面就有造纸诸坊。”
张军给这些手下透露了点消息,摆摆手阻止了经学博士的发言,说:“此事无须再议,但也不算急迫,某给博士一月之时统筹报馆。”
他走回自己的位置坐了下来,看向医学博士:“博士,伤口肿疡发脓身体燥热不消,该如何处置?”
“热毒,以寒凉之物服之。冲洗,敷服皆可。”医学博士拱了拱手,相当自信的回答。
“十人伤,可医几人?”
“呃……夏日毒借阳势,只得五五之数,如是冬日则十之八九。”
“博士
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