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性与感性的本源性讨论(2/2)
有可能喜欢年轻英俊的,一个就可能喜欢文比天高的,也有可能喜欢给自己安全感的,但基本也都在合理的阈值范围内。其实还有一个词,叫做冲动,它也是感性的一种,准确的说,冲动的行为是这件事落在你的阈值范围内了,但没有落在被伤及利益人群的阈值范围内,所产生的一种被解释行为。但令人讨厌的是,很多人为冲动披上一层理想的外衣,一层完美的外衣,人就是人,本质上就是动物,很多行为不需要说的那么高尚(涉及到性私论,这个论证后续会单独讲)。
落到现实中,有些事更加残忍,每个人都扪心自问一下,自己当年到底是为什么喜欢那个人?为什么结婚?为什么分手?为什么离婚?记住一定要赤裸裸的将自己撕开,你就会发现,你是一个非常理性的人,一个很现实的人,一个很《私》的人。
不要逃避,这就是你,一个活生生的人,不要再将很多事披上感性的外衣,为自己而辩解。
这里并没有抨击感性,崇尚理性的意思,毕竟人类大多数行事都是靠经验,靠感性的,我们所需要做的就是提高自己的感性准确性,充实自己的感性经验,也就是将感性的阈值提高,起码不要低于社会平均水平。遇见超越经验范围的,要能合理的推理,最起码不至于错的太深。
感性和理性对人来说,都是一种合理的反应,并无高低(事实上,大多数事情上感性更可靠,因为理性分析需要纳入的变量超过了人计算的可能,还有很多变量信息无法获取),人更应该做的还是提高自己的道德水准,加强自我心灵控制力,加强自我认可度。
比如你结婚前,你的对象一切都好,结婚后,突然一场意外,他失去了很多,很多人就会选择抛弃,所谓的感性在生活面前突然变得支离破碎。这就是不够强大的表现,我觉得法律中有一句话说的很好,每个人生而有权利与义务。我们应该尽情的享受和维护自己的权利,但面对义务之时,我们也要勇于面对,这样的人生才是完整的。
还是从严谨的角度说一下,所谓的权利和义务都是有限的,有时候是需要权衡的,只要在社会和自我道德的双重范围内,就是可以接受的,如果在此之外,还是算了吧,希望能正确的,不偏激的理解这句话。
本章阅读结束,请阅读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