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1次濡须口之战(1/3)
2 第一次濡须口之战
孙权接回了妹妹,还没来得及想出其他招数,来敲打敲打自己的老妹夫,曹操的兵锋又朝着他来了。
建安十七年(212年)冬,曹军开始东进,孙权一边积极备战,一边违心的向刘备求援。
这年,江东搞了两个对巩固政权有重大影响的建筑工程:
一个是在秣陵城西修建了新城,依靠天然环绕如城垣的石壁,扩充加修成了石头城(这也是后世南京称石头城的由来),正式作为新的都城。
这个早被诸葛亮,刘备,张宏等人称赞过的秣陵城,被孙权改名为“建业”,象征着自己建奇功、立大业的雄心。
第二个工程是军事要塞。孙权想在濡须口建立坞堡(船码头),扼守濡须河入长江的要隘(今安徽无为东北)。
当时不少将军都认为多此一举,说我江东水军横行天下,登岸即杀敌,抬腿便上船,何必劳神劳财劳力,去修陆上的城坞呢?
偏将军吕蒙解释说:
“作战态势千变万化,谁也不能保证百战百胜。倘若敌强我弱,一时受挫,敌军又多骑兵,我们来不及撤退上船,岂不是要吃大亏吗?而暂入坞城避敌锋芒,可以从容由连接的渡口上船,那就进退有据,万无一失了!”
孙权听了大为高兴,称赞说:
“此策高明。吕子明自从听我的劝告发奋读书,不但言谈儒雅,见解超人,而且军事上也大有长进,看来是读了不少兵书啊。可谓再非吴下阿蒙了!”
濡须口是濡须山和七宝山之间的水口。前者在含山县东关镇,临河设关称东关;七宝山在无为县,临河设关称西关。
212年10月,江东听闻曹操再次南下,随在西关紧急修建了坞堡。但因一是时间仓促,二是没有充分认识到坞城的重要性,此时的濡须坞尚未达到坚固的程度。
213年正月,曹军逼近了濡须口,步骑掺杂,浩浩荡荡,队伍一连排开数十里地,声势十分浩大,对外号称40万,实数也在10万以上,规模并不比上次的赤壁-乌林大战时小多少。
“孙权小儿,这次我看你再怎生脱身!恐怕不会再有瘟疫来帮你忙了吧?”
曹操在大群将领和幕僚的簇拥下,骑马巡视敌营,举着马鞭遥指濡须,自信满满的说。
“这次出征正是良机啊,”
司空祭酒程昱赞同道:
“刘备远在蜀中,荆州刘军自顾不暇,则不敢擅动,江东这次没了帮手,必然难逃败局了!”
曹操高兴的点头,见荀攸低着头若有所思,问道:
“公达以为此仗当如何打?”
荀攸沉吟了一会,答道:
“那日离开寿春时,我去探望病中的荀文若,他说曹公应趁平定关中之机进攻张鲁,降服刘璋,以后歼灭孤军在外的刘备,再回过头来对付孙权,天下就尽在掌控之中了……只是,恐怕曹丞相不肯听我的了。”
荀攸望着曹操,感慨的说:
“荀令已经病入膏肓,还是记挂着主公的大业啊!”
曹操的心中泛起复杂难理的情绪。
荀彧满腹韬略,关键时刻给自己出了许多策定乾坤的好主意,又给自己发掘提拔了多少名士名将?曾几何时,他成了自己的主心骨般的神机智囊,一有疑难问题就自然而然去咨询他,荀彧也每次给出超凡入圣的正确答案。
可是想不到看似毫无隔阂的亲信,竟然反对自己进位国公,还对首创此议的董昭说什么:“丞相兴义兵,本是为匡扶汉室,安定国家,秉忠贞之笃诚,守退让之品格。所谓君子乘人以德,你不应当这样误了丞相……”
曹操愤愤而又无奈的想:
“荀文若啊荀文若,你若真是我的张良,为何不能学一学张良功成身退,辞官隐居呢?看来你毕竟不如张良聪明,也毕竟不是和我一条心走到底呀!……”
因为荀彧对曹操晋爵投了反对票,主从之间的亲密关系立即断绝,双方精诚合作也到此为止。
曹操不想再把荀彧留在献帝身边对天子施加影响,传令他持天子玺书去到谯县劳军,以侍中、光禄大夫的身份参丞相军事,变相的软禁在身边。
大军走到寿春,无比郁闷的荀彧病倒了,无法再随军,才独自留在了寿春。
这些隐曲,当事人自己心知肚明,也瞒不过荀攸、程昱、贾诩这些聪明人,但臣僚们不敢说,曹操不想说,也不便说。
他字斟句酌地缓缓说道:
“荀文若功勋卓著,自有口碑,我不必赘言。然对你所说的计策,我倒觉得不一定正确:刘备滑得像泥鳅,很难一下子抓住他;
“汉中、西川被我一逼,也许就会携起手来,我要同时征服张鲁、刘璋,一定旷日持久,不如让他们去和刘备纠缠一阵,三年五载谁也吃不了谁。
“而江东没了周瑜,统帅乏人,诸将悚然,各自为军,岂能错过这良机?”
荀攸心道,其实曹丞相你有句心里话,碍于面子没有说出来吧:
“赤壁之败,乃吾奇耻大辱,此仇非报不可!”
曹操又指着前面横贯的连绵城堡:
“拿下濡须口就能南下扬州,直捣丹阳,而孙权守住此口则可北进合肥,所以濡须坞是首当其冲,关键的争夺之地。”
荀攸观察了一会儿,说道:
“看此坞呈偃月形扼守水口,地势险要,易守难攻,况且坞堡里通渡口,即使攻了进去,孙军拔腿就登船逃走。
“但据
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