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章兵败当阳1携民渡江(1/3)
第四十二章兵败当阳
1 携民渡江
建安13年九月初四,刘备开始渡汉水南下。
樊城居民几乎搬迁一空,共有10万余人随行。除了少数本地世族嫡庶,绝大部分是外乡的流民。
他们或被“刘皇叔”的仁爱恩德所感化,所吸引;或因曹操被妖魔化的宣传受蛊惑,受影响,害怕遭到徐州百姓一样的下场;更多的是一种盲目的从众心理使然,认为跟着大队伍走,总要比独自逃难安全些。何况还有一支军队保护着他们,却没去想一想:
刘备统共六、七千人的军队,在十几万的难民队伍里,就像一把糖撒在盐堆里,消失的无影无踪了。
一路人喊畜叫,人头攒攒,黑压压一片。牛车、驴车、小推车夹杂在人群中,百姓们扶老携幼,呼爹喊娘,声声不绝。
渡江时,船少人多,秩序混乱,用了整整三天才渡过汉水。
刘备骑马站在渡口,回望这乱哄哄的场面,眼里渐渐渗出泪花:
“总算在刘表庇护下过了几年安定日子,又要像以前一样踏上流亡道路了!我刘备的命就该这般苦吗?……”
汉水南岸的荆州治所襄阳城铁门紧闭,城头大批守军执戈相望,如临大敌。
诸葛亮几次犹豫,忍不住又建议道:
“这是最后一次机会了,我军即刻进攻应该可以拿下襄阳。有此城可据,就意味着荆州从刘琮手里转入左将军之手,南可与孙权联合,北可以抵抗曹操,徐图发展……
“事在人为,这是上天所赐的良机,也许可以提前实现我与主公隆中所计划的第一步,主公您难道无意吗?”
“我……我虽有此心,无其力呀……”
刘备沉吟着,凝神眺望高大的襄阳城,城头飘扬的刘字大旗在眼中渐渐模糊、幻化,又清晰的展现出来,
“我也想着这刘字是刘备之刘,而非刘琮之刘,那该多好啊!……然而一则将负不仁不义之名,二则即使攻下了,又何能保证守得住?反而要再背上失败之耻辱和损兵折将的痛楚。既无把握,不如不做……”
徐庶道:
“主公有此忧倒也难怪,我看不如取个折中办法:攻下城池,劫持刘琮和吏士,退往城池坚固、储备充足的江陵,再与孙权联合,也未尝不可。手里有了人质,可令曹操投鼠忌器……”
“刘琮不仁,我不可不义!”
刘备摇摇头:
“令景升兄地下不安,我刘备实在不忍心……”
似乎怕两人再劝,刘备不看他们,顾自一抖马缰,双腿一磕,的卢马扑啦啦的往城下驰去。诸葛亮和徐庶相视苦笑,无奈也驱马跟上。
在城门一箭之地,刘备勒马停步,一手拢在嘴边放声大喊:
“城上守将听着,即请刘荆州来见,我有话说……”
张飞见守军呆愣愣不动,大喝一声:
“你们都聋了吗!没听见左将军让刘琮上城答话吗?”
炸雷似的巨响,不但使守军将士个个股战,也冷不防让刘备几个幕僚吓了一跳。刘备埋怨的看了张飞一眼。
等了半晌,不见刘琮出现,张飞笑骂道:
“这毛孩子吓傻了,哪里敢来见你?就是他身边那几个出鬼主意投降的混蛋,也没脸出来呀!”
诸葛亮十分焦虑,催促道:
“主公不可逗留,快去走吧!恐怕曹军很快就会追上来的!”
刘备“嗯”了一声,又朝城上喊道:
“刘琮降曹,荆州十数年基业毁于一旦,看他如何向先人交代!曹操残暴,跟着他绝无好下场,尔等何去何从,三思而行吧……”
城上起了骚动,随后一阵箭雨洒落下来。
原来蔡瑁见刘琮又愧又怕,恐怕动摇军心,便亲自上城来镇压,指挥兵士放箭,不让刘备军靠近。
刘备恨恨的指着蔡瑁骂道:
“都是你们这帮卖主求荣之辈,断送了荆州,看我将来如何收拾你!”
众人簇拥着刘备,率领这支奇怪的军民杂牌大队伍,绕襄阳城而行。
过了不多久,忽然城门大开,人流像潮水般涌了出来,有军有民,甚至还有冠袍俨然的官吏。
竟然是那些不满刘琮投降的军民,被刘备的几声呼喊唤醒,一传十,十传百,继而成千上万,连同一群守门兵士,打开城门出城来追随刘备。
徐庶大喜:
“绝好机会!不战可夺取襄阳,主公切勿错过!”
刘备隐隐显露不快:
“元直为何再三撺掇我行此不义之事?你们难道还不知道我的心吗?……”
徐庶一愣,口中喃喃还想再劝,被诸葛亮暗暗摆手止住,只得垂头丧气跟在后面。
经过城郊刘表墓,刘备执意要去祭拜。他下马匍匐在高大墓碑前放声大哭。
“吾兄墓土未干,音容宛在,荆州已属他人!……景升兄啊,刘备有负您临终托付,愧对你生前厚待啊……”
左右挤满了围观的百姓和兵吏,大家看着泪流满面的刘备,无不动容,更坚定了追随之心。
(《世说新语》一一郭颁上记载:西晋太康年间,掘出了刘表墓,发现死去80多年的刘表身体仍十分完整,俨如生人,且有芬香溢出,飘出数里。不知真假?)
这支军民夹杂的队伍,形成了战争史上的奇观。刘备望着前不见头,后不见尾的人潮,控制着的卢马脚步,心里百感交集。
“我纵然十战九败,不断逃亡流离,还是有这么多人不惜离乡背井,不怕
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