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忽悠之王承恩2(1/2)
唉,王承恩叹了口气,自是花在辽东战事和中原剿匪上面了,另外藩王的禄米也花了许多。
朱慈烺点点头,对!朝廷在东南收取巨税,又在中原、西北、辽东花费巨款东南所得,不足以应付中原、西北、辽东的开支,财政由此不可收拾。财政不可收拾,则兵将缺饷少械,中原和西北难民不得救济,只能揭竿而起,辽东关墙也无钱加固,战事自然糜烂而不可为了!
王承恩默然无语。
朱慈烺接着又问:王伴伴,你以为朝廷需要多少钱,才能同时击败已经做大的闯逆和虏丑?
这个王承恩依旧不能答。
朱慈烺苦苦一笑,官军与流寇交战,其实是胜多败少。如果不是天灾人祸,朝廷又无钱赈济,流寇早就平定了。可是官军同虏丑交战,却鲜有胜迹,而且还多次大败、惨败!以致将可以用来剿匪的精锐官兵,都丢在了和丑虏交战的战场上。
由此不难得出结论,官军精锐的战力强于流寇,但是大大弱于虏丑。如果要用官军抗虏丑,需要有数倍于敌的精锐方可。
据蓟辽总督塘报,如今丑虏所谓满洲八旗劲旅有八万数千人,三顺伪王之兵一万有余。战兵精锐当在十万左右!另外还有依附虏丑的蒙古部众数万人可用。合计可以出动十数万战兵!
若我官兵能以二敌一,则需要三十万精锐!若需以三敌一,则需要四十五万精锐!
再加上流寇已经做大,正挥军十数万而来!如欲摧破,只怕也需要十数万精锐。
两者合计,朝廷需要六十万精锐才能平辽灭寇!养六十万精锐需要多少钱?朝廷能拿得出来?即使不平不灭,只维持局面,二三十万精锐还是要的。如果按照关宁军的待遇发饷,二三十万精锐又得花费多少?朝廷有可能承担吗?
王承恩摇摇头。
朱慈烺站住脚步,看着王承恩道:既然拿不出来,那咱们就只能暂时放弃亏本的中原、辽东,退守到还可以赚大钱的东南。只要东南在手,一年两千万的收入还是可以经营出来的。有了这两千万,我大明的中兴还是有望的!
这其实是最简单的资产重组,放弃不赚钱的市场和业务,把主要精力集中到赚钱的业务和市场上。
可是王承恩眉头深皱,可是弃了京城,东南就能守住吗?
能啊!朱慈烺非常肯定,中原、辽东征战靠得是来去如风的马军。而东南水网遍布,又有长江、黄淮(此时黄河夺淮入海,在下游是黄淮一体)、运河为主干,还有大海为依靠。所以东南战守,利在水师。而虏丑、流寇都没有水师,我大明却有福建、广东、天津三路水师可倚,漕运总督之下还有船队,也可以改为水师。只要运用得当,就能依托长江、黄淮和大海,保住我大明东南的安泰。
水师就是大明朝的核心竞争力,多尔衮、李自成这两只旱鸭子拿什么去打?
朱慈烺继续分析道:另外,流寇一旦进入京城,那么闯逆就得去直面虏丑了!有闯逆在北方和虏丑相争,我大明还不能在东南休养生息吗?这就是昔日太祖高皇帝起于东南而有天下时的局面啊!
现在中原和辽东没有钱,打了那么多年,有钱都打成没钱了。在朝廷手中没有,到了闯逆手中就有钱了?闯逆还到处嚷嚷什么均田免赋,什么三年不征,等他进了京城城,面对汹汹而来的丑虏时,就该知道苦楚了。到时候,闯逆抵挡虏丑都来不及,还哪有余力南征?
而朝廷去了东南,就不必和虏丑交锋,也不需要厚养各处藩王宗室,连流贼都无力南下。
中原市场不容易做,竞争激烈着呢,而且可以产生的现金流又少,各项支出却非常浩大,是很难维持的。
朱慈烺语气激动,目光深远而悠长,看着空中不知道什么地方,缓缓张开双臂,所以只要朝廷南迁,我大明就能和太祖高皇帝时一样,在东南中兴复起了!
王伴伴,这就是本宫的梦,也是太祖高皇帝为我大明所指的生路啊,你看太祖高皇帝所指之路,是对是错?
王承恩已经有一种透不过气来的感觉了这是为梦想而窒息老太监喜极而泣,太祖高皇帝真的托梦了!大明有救了!皇上有救了
王承恩是真信了太祖高皇帝真的托梦太子千岁爷了!要不然太子才多大啊?怎么可能仅仅通过财政收支,就找到了扭转天下大势的关键所在?
虽然崇祯和王承恩都知道南迁是一条活路,但是他们没有,也不可能将大明朝看成一桩买卖来做,也没有什么经济头脑,要不然怎么会穷成这样?所以也就看不到只有大明南迁,舍弃亏出血本的中原、辽东两个市场,才能克服财政危机。只有克服了财政危机,朝廷有余钱了,才能重建军队,才能再打江山!
要不然口袋空空,没钱去给军队发饷,还能指望当兵吃粮的饿着肚子保卫大明江山?而且,朱慈烺还把南迁后的局面拿来和昔年太祖高皇帝在江南开创帝王基业时的情况做了比较,居然相差不多啊!
因为闯逆一旦进京,就等于接替大明扛下来抵挡满洲虏丑的万斤重担,而且还要解决中原和西北数千万百姓的吃饭问题。
中原和西北闹出那么多的流寇,不仅是因为腐败、兼并和辽饷加征,也有相当部分的原因是天灾。这些年北方是又干又冷,农业连年歉收。如果政治清明,四方安定,土地也没有过分集中,兴许可以应付过去,但是日子也不会好过
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