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一十二章 天夏航天联盟(1/2)
时间进入黄帝历4719年,去年肆虐了一年的疫情终于有了平息的迹象,主要是去年年底的时候,天夏的疫苗上市了。
曾经人们非常期盼4718年,只是谁也没想到它会那么刺激。
好在,它过去了。
新的一年开始了。
新的一年,唐超自然有新的……大计划!
去年年底的时候,他去了几趟坎星,并且乘坐轨道穿梭机进入了坎星那边的太空,见识了壮丽的太空景象之后,他的灵魂好像受到了洗礼,得到了升华一样。
其实这很好理解,因为这不是他一个人的感受。
长久以来,梦想家们都努力想象着天空之上的浩瀚宇宙,它那令人难以置信的规模总是令人神往。
后来,这种想象就实现了。
不过对于进入太空的第一人来说,让他最感动的似乎不是地球之外的浩瀚星空,而是他在太空中看到的地球。
“坐在飞船里绕地球飞行时,我们这颗星球的美丽让我惊叹不已,全世界人民,请保护、增进这种美丽,不要将它毁灭。”
返回地球之后,他这样说道。
离开了熟悉的地球,进入了谁也没有去过的太空,或许他只有看向地球的时候才会安心。
在他之后的几十年里,又有数百位宇航员进入了太空,回来之后,不管是写工作报告还是被媒体采访,他们都会讲述自己的太空之旅。
渐渐地,人们发现了一种规律。
相比于观看浩瀚的星空,这些宇航员好像更喜欢回望地球。
虽然国籍、性别、年龄、职位、专业,甚至世界观都不一样,但宇航员们普遍反映,在太空回望地球的时候,他们都能体会到意识和情感上的深刻震撼。
那一刻,仿佛自己变得不一样了。
人们经过研究,把这种现象称为“总观效应”,也就是因为“亲眼在太空中看到地球”而产生的“认知转变”。
身在太空时,地球对于所有人来说都是一个整体,上面的一切都相互联系的,宇航员可以用亲身体验的方式看到并领会到人类几千年来努力想理解的东西,所有的东西,就在那颗完整的星球上。
“那颗美丽、温暖的星球宛如生物,看着如此脆弱,如此精致,仿佛用手指轻轻一碰,它就会分崩离析一样。”
“透过舷窗看去,大气层是那么的薄,我不禁想,我们竟生活在这样一个脆弱的生命之球上。在走出地球之前,你很难有这样的切身体会。”
“让我刻骨铭心的,是一种我从未见过的蓝,”
“亲眼目睹地球所带来的,是一种强烈的情感体验。回望自己居住的星球,这种机会绝不常有。”
很多去过太空的宇航员这样说道。
距离地球越远,这种情感越强烈,尤其是当人类站在月亮上看地球的时候。
人们常常站在地球上看月亮,望它望了几百万年,而当人类去了月球,站在月球上回望地球的时候,那又是一种感触。
“当我立足月球,第一次回头看地球的时候,我哭了。”
一名登月宇航员这么说,而他们同伴则说:“那一刻,你变了。”
这种发自肺腑的“变”不仅仅是一种视角的转变。越来越多的思想家认为,总观效应预示着人类进化中的下一个“巨大飞跃”。
随着太空遥望地球的画面逐步渗透到人们的文化意识当中,人们逐渐明白,地球就像是一艘宇宙飞船,它承载的资源是有限的,船员们必须负责任地航行。
随着这种宇宙意识的日渐丰满,人们越来越清楚,人类文明要想长期生存下去,免不了要离开地球。
地球是人类的摇篮,可人类不能在摇篮里过一辈子。
然后人们就开始转头,看向更了遥远的星空。
不过,地球始终是人类的家园。
而作为地球摇篮里最大的“孩子”,并且还去过别球家的星空里升华过自己,唐超已经不满足于现在慢吞吞的进度了。
虽然因为基建狂魔的属性,又花钱开了倍速,可他还是感觉公司建设的太慢了,以前或许还能忍忍,但是现在绝对不行了。
哪怕加班加点的完成了一期工程,制造速度也赶不上他的需求,更别说他心心念念的发射中心一点动静有没有。
在他的计划中,江口市这边的公司是总部,是研发中心,最南边的北纬10度以内海岛发射中心则是沟通地球与太空的交通枢纽。
他虽然要搞轨道穿梭机,之后更是要搞空天飞机,随着技术的发展,它们的载重能力肯定会更好,可是哪怕能用最廉价的方式一次往太空运输几百吨物资,物资的大小也极其受限。
一般重型运输机的货仓高度都不超过五米,为了更大程度的扩大货仓直径,人们开发出了造型极其怪异的“白鲸运输机”,跟大头儿子一样。
它把货仓直径拓展到了七米以上,专门用来运输重量不算大,但是尺寸超大的部件,比如未完工的国际空间站舱段和宽体飞机舱段等。
这种货仓尺寸的飞机在大气层内飞行都比较费劲,更别说让它冲出大气层了,除非把空天飞机造的非常巨大,让机舱显得不那么臃肿。
可空天飞机的尺寸一大,各种数据也会急剧增加,能不能飞起来都是个问题。
在这方面,火箭就没问题,目前最大的整流罩直径可以造十米的,这已经不是问题了,而且人类还设计过更大的火箭。比如直径12米的初稿“
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