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2章 好人与坏人(1/2)
邱峰抑制住内心的狂喜,站住转身走了过去,微笑道:“好!我的号码是139xxxxxxxx!”
他想问,“你的呢?”
但没说出口,就听到手机响了,汪晓雨扬着手机笑笑道:“是我的!存下吧!”
说完,转身上了车走了。
太阳恰好出来了,真是雨过天晴!
邱峰看着这个手机号码,心里感叹,啧啧,这号码也是绝了,一连六个九!牛逼!
启动油门,前面的揽胜已经开出去老远,好车就是好车,这速度确实快!
再次看了下他的手机号,小心翼翼的存好了。
不是他势力,这时候他重活一回,第一次和揽胜的有交集,他知道自己的人脉圈子有限,要想把开个高端俱乐部,没有高端人群来消费,没有高端的朋友给点建议,确实难以支撑。
下了山,下面是个小乡镇,偶尔会有城里过来游玩的游人。
大雨虽然停了,仍有毛毛细雨在下。
邱峰有点口渴,把车停在路边,想到街边的小店里买瓶喝的。
看见一个大约六七十岁的老妇人头顶着块塑料布坐在路边卖菜:地上铺着一块破旧塑料布,上面摆着一些自己种的青菜。
“买菜不啦,买菜吗?”
邱峰扭头看见,就走过去道:“阿姨,你这菜多少钱一斤?”
老太太见有人问价,伸着沾着泥污的手指头笑道:“一块五!”
邱峰蹲下来,这个季节,湿冷湿冷,下雨后气温就更低了,自己穿得这么厚还冷得直嘶哈呢。
这老太太穿得这么少,嘴唇冻得发白,要不是为了生活,怎么可能在这么冷的大雨天守在这里?
“一块五是吧?那都给我秤上吧,我都要了!”
老人一愣,以为自己听错了,又问了他一句确定后,老人就笑着看着邱峰。
“菜太多了,你家吃不了啊!”
“吃得了,吃的了!我家人多!都给我装上吧!”
“喔,那我秤秤......。”
“不用秤了!”
说着不容分说的把菜都装在一个破袋子里,然后他拿出二百块钱放在老人手里。
“阿姨,给你钱!”
老太太一愣,摇晃着二百块钱,“太多了,太多了!也就几十钞票,怎么给我这么多!?”
路过的人又朝他们这边看过来,邱峰可不是作秀,也不想得到别人的赞许。
“拿着吧,阿姨,今天太冷了,早点回家吧!”
把钱塞到老人的手里,他进了小店。
站在原地的老人眼睛湿润了,嘴唇翕动着,看了眼手里的二百块钱,忽然眼泪流了出来,用布满皱纹的手去擦眼睛。
“谢谢小伙子!好人哪!”
这话说得邱峰有点惭愧,一个年仅七十的老人,这天这么冷,披着块漏雨的塑料布,就为了卖掉那十几块钱的蔬菜?
自己不过帮她小忙,就能称之为“好人”?
什么算是好人,什么又算是坏人呢?
对于人性好坏的基本判断,大多数中国人习惯采用两分法,非好即坏。
然而,究竟什么样的人算是好人,什么样的人算是坏人,常常莫衷一是。
有人说,世界上没有绝对的好人,也没有绝对的坏人。
这话是对的,世界上本来就没有绝对的事。
也有人说,人无所谓好坏,每个人都有坏的一面,也有好的一面。
这话的后半句是对的,前半句则似是而非。
我们不能简单地说谁是好人或是谁是坏人,
因为绝大多数人是“中性人”——既不属于典型的好人,也不属于典型的坏人。邱峰认为,在现实生活中,好人多于坏人,我们周围的绝大多数人都不是坏人。
前世邱峰曾有个同事一度心情特别郁闷,在与他深入沟通过几次之后,他坦言很孤独,不相信周围的每一个人,不愿意与大家接近。
另一个同事也认为,现实生活中80的人都是自私的。
当听到这些话时,邱峰很沮丧,也很理解,他们之所以有这样的认识,一定是在与别人的交往中遇到过挫折,甚至栽过大跟头。
问题是,看人不能看一事一时,而要看“事事”或“常常”,好人是存在的,坏人也是存在的,极少数人确实可以用好人与坏人来加以区分——当然,这只是极少数。
一个人是好人还是坏人,不是看他做对某件事或做错某件事,而是他一以贯之的行为处世态度。
如果一个人说话做事频频表现出“坏”的一面,大家与他长期相处,看得更多的是虚伪、自私、冷漠,却很少看见他的“好”,这样的人应该算是个坏人。
如果一个人表里如一,大家与他相处多年,普遍认为他虽然有点私心杂念,但总体上真诚、友善、热情,这样的人应该是个好人——尽管他他也曾经有某句话说得不够得体,某件事做得不太妥当。
对我们每个人来说,正确看待人性是相当重要的。
只有正确看待人性,才能在社会交往中争取主动,赢得彼此的信任,赢得更多的朋友,让自己的生活更加丰富多彩,而不是长期把自己包裹在封闭的内心世界里,生活在冷漠孤独的空间里。
只要我们真诚待人,理解人、关心人、帮助人,我们就会得到绝大多数人的真诚相待,得到他们心理上的接纳。
值得一提的是,任何一个单位或部门的管理者,他对人性的基本判断往往决定他的管理理念,进而影响管理绩效。
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