圈圈专场贴集锦01(1/2)
这是发布在点点圈“作品展览”圈,第一天的贴子。可能有的书友没有玩圈圈,所以收集发布在这里。
※※
一、武侠遐想
关于武侠,每个人恐怕都有一大堆要说的话,每个人也有着自己不同的理解。
《南洋武帝》是一部武侠小说,甚至是很传统的武侠,所以专场的开篇,老杨想和大家一起分享一下关于武侠的理解。
汉字是一种奇妙的文字,因为你可以望文生义,其他的文字就不行了。
武,可以简单的理解成武功,各种各样的绝学,各式风格的打斗。侠,侠义,路见不平拔刀相助是侠义,国有危难舍生相助是侠义。
如果继续这样说下去,就成老生常谈了,大家未免会揣测,这老杨是不是从哪里复制粘贴过来应付了事。
所以,上面的理解并不是老杨今天想表达的内容。
在我看来,武,代表的是自身的成长,代表的是自身的价值。
从一出生起,每一个人都在成长,这种成长是多方面的,而武力,是其中最原始,最简单粗暴的因素。
这个世界有太多我们无力改变的事情,有太多复杂到我们难以想像的东西,正因如此,我们才向往武,一刀而出,万事皆定。
卡斯洛需求层次理论里,把人的需求分为五种层次,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
但凡是人,估计也逃不出其中的范畴。
武便是最前面两种需求的代表,生存(理),安全。
后面的三种层次,则需要侠来代表了。
简而言之,侠,代表的是实现自身价值的途径。或者说,你有价值了,可价格呢?毕竟这两者可不是一回事。
所以有江湖、武林(社交需求),所以有大侠、排名(尊重需求),所以有武道、信念(自我实现)。即使是黑暗文,其本质又何偿不是如此呢?
武侠即是人生,追求的永远都是自我成长,自我实现。
以此而言,其他各类小说也逃不出这个基调,不论是都市、言情还是玄幻、修真,其本质都是一样的。
※※
二、武侠历程
金古温梁名动一时,时过境迁只成追忆。
四大家的种种不用赘述,网上有大把的研究文章。
前文已言,武侠即是人生,各派小说仍然逃不出其核心的本质,可表现出来的风格却炯异。
喜欢的人可以找出千百种理由,不屑之人也能拿出千百种说辞。
文学的魅力就在此处,它可以照见人心,触动我们内心最深处的某些东西。
科技再发达,娱乐方式再多样,只要文明还存在,文学便永远没有死的那一天,因为它可以照进我们的心,满足我们内心深处的蠢动。
四大名家的小说基本都看过,但对我影响最深的,却不是他们,而是给武侠画上句号的黄易。
至少我个人认为,黄易之后,武侠,传统意义上的武侠,以武为实现自身价值的武侠,几乎是没有路了。
遥记当年《大唐双龙传》连载时,每一集的盗版上市,在租书店里都可以说挤破脑袋也未必能拔得头筹。
网络逐渐普及之后,即使是看过实体,仍然忍不住通读了几遍电子版。
没有经历过那个年代,很多人恐怕都无法理解当时大唐之火,远远不是现在的诸多大神可堪比拟的。
初时只觉得小说怎么可能写得这么好,打斗居然可以如此精彩,明明是必死之局怎么还能绝处逢生……
年纪渐长,再看黄易,我却读出了其中的彷徨。
爱乌及屋之下,黄易的所有作品,甚至一些伪作,无一放过。
从破碎虚空到覆雨翻云,从边荒传说到盛唐三部曲,从凌宇度到云梦城……绝大多数作品里,都贯穿着黄易对生命的追询。
金古温梁的小说,仍然落足于现实,黄易却在苦苦思索生命的尽头,这片虚空之外,到底会是什么?
文学照见人心。
得闻黄易去世的消息时,我独坐楼顶,在夜色中默默遥想,不知大师在最终那一刻有没有得到答案。
困于围城里的人,永远都想知道外面的风景。
自我实现。
有些人的自我实现,在于功成名就,有些的则是名利双收,还有的想要流芳千古。
为什么我要说黄易给武侠画上句号,并非武侠已死,而是自我实现的路,大抵如此。
再进一寸,即是玄幻。
※※
三、武侠之死
前面还在说武侠没死,现在岂不是自相矛盾?
非也。
此死非彼死。
武侠未死,是因为自我实现的路永远没有尽头,探寻生命意义的旅程也永远在路上。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武侠梦,至少它看起来,要比修真、玄幻更“现实”一点。(插播一个个人观点,其实高武、中武更适合放在修真和玄幻之例。)
谁都知道,在当今社会要提升个人价值,需要升级的不是武功,而是知识储备、技能掌握、为人处事……等等等等,一大堆“乱七八糟”的东西。
相比而言,对普通人来说,武功,就显得更可爱一点了。
为什么很多人对特种兵感兴趣,抛开台面上那些话,最主要的就是人家能打,对不对?
可武的价值体现,终究还是太单调了一点,而现实又往往太过复杂。
武侠之死,死在现实照进我们的内心。
武功再高,也怕菜刀
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