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四十六章 群雄起(上)(1/2)
历史上群雄讨董,最先起兵的是曹操,他于逃亡途中得到了陈留大姓卫氏的鼎力支持,卫氏倾尽家财为其募兵数千,遂于陈留己吾起兵,是岁中平六年十二月。
在他起兵一月之后,也就是次年的正月,才有袁术、袁绍等诸侯并起,这其中串联诸侯的却并非曹袁两人,而是东郡太守桥瑁。
桥府君诈做三公文书,传檄州郡,遍邀下牧守讨董,冀州牧韩馥收到文书后,迫于冀州大族的压力,选择了帮助袁绍,加入盟军。
桥瑁的初衷究竟是由于近在眼前的曹操起兵刺激了他,还是为了袁本初而奔走,亦或是真的忠心不二想诛除国贼,没人清楚他的想法。
而十二月六日,正在紧锣密鼓备战的卢植看着手中的讨贼檄文,气得须发皆张,口中斥骂道:“国贼!国贼!”
东郡太守桥瑁,转前大司马刘虞檄文,移书州郡,相约讨袁。
桥瑁出自名门,乃故太尉桥玄族子,更是做过兖州刺史的人物,其号召力自然非同凡响,卢植已经可以预见到,会有多少野心之辈乘势而起,起兵“勤王”。
至于桥瑁为何要这般做,卢植倒也能猜出一二,兖州刺史刘岱和桥瑁的斗争已经进入白热化了,双方已是近乎不死不休的境地。
刘岱终究是名正言顺的刺史,这般斗下去桥瑁的劣势会越来越明显,是以桥府君只能行险一搏,做一次“忠臣义士”,而在这个光环的笼罩下,刘岱也会忌惮三分,不好肆意动他。
至于诈做的刘虞文书会不会被识破,且不刘虞在袁术的掌控之下,辟谣的可信度极低,单大汉朝的信息流通程度,那真的是造谣容易辟谣难。
更别提这个谣言符合了不少饶需求,反正发檄文的是桥瑁,就算明知是假,还不如将错就错,一起拼上一把。
有些时候,缺的就是一个借口。
对这一切洞若观火的卢植此时直感觉一阵无力,他可以压制冀州人起兵勤王,因为韩馥本就没有起兵的心思,他又第一时间控制住了这位冀州刺史。
但其他地方自行起兵,他却是没有丝毫办法。除非是站在袁术一边,斥责这些人图谋犯上,否则只能捏着鼻子认了。
一般的郡守国相,他还不用太过担心,毕竟影响力不足,无法号召下牧守。但桥瑁这种胆大包的行为,配上其特殊的身份,足以让许多人响应号召,揭竿而起了。
偏偏造成这一局面的推手还是卢植自己,若非卢植紧锣密鼓的备战,已经表明了他的态度,桥瑁也不会这般行险。
便如历史上一般,先有曹操袁绍开始动兵,桥瑁才传檄州郡,结盟诸侯。
想到这里,卢植也只能是一声叹息,唯有寄希望于速战速决,然后顺利解除牧守兵权。
……
“桥元伟事做的挺大,气魄却是忒!讨袁便是讨袁,却还要借大司马之名,属实人之举!”
济阴郡冤句县,曹孟德看着手中的檄文,言语中尽是对桥瑁的不屑。
与他对坐的中年官员抚须笑道:“孟德太过苛责桥元伟了,刘刺史终究是刺史,这些日子压得桥元伟也是心中惶惶,迫不得已之下只能行此险眨他如今只是太守,要想让下人响应,那只能是搬出话更有分量的人。”
曹操叹息一声,满饮杯中之酒,叹道:“孟卓兄此言有理,只是眼见故人族中无后继之秀,难免心中感伤。桥太尉何等样人?可惜再难见此风采。”
此人姓张名邈字孟卓,现任陈留太守,张邈摇头道:“桥太尉何等人物?桥氏若真是代代能出这般人才,那完全称得上命所归了。”
曹操伸手虚挡,告饶道:“罢了罢了,操不再指责他便是,早听你与桥元伟关系尚佳,看来传言不虚。”
“还是赖你的颜面,桥元伟对我也算是不错,其人才干也有中人之姿,但野心太大。”
“不提他了,无趣。倒不如,孟卓兄你对这檄文是何看法?”曹操扬了扬手中檄文笑道。
“卢中郎将若真需要下牧守援兵,何必等到这时候才让桥元伟传檄州郡?其心意早已明了,无非是不想大动干戈罢了。桥元伟这般行径,虽然可以缓解方伯带来的压力,但却是大大的恶了卢中郎将,无异于饮鸩止渴啊。”
张邈面有唏嘘之色,显然很是不看好桥瑁的未来。
曹操嗤笑道:“谁管他桥元伟会如何?孟卓兄,你可有起兵之意?”
“卢中郎将……”
“卢子干太过谨慎微了,他尽心竭力的希望维持住大汉的骨架,不愿让大汉承受哪怕一丁点的风浪。
殊不知这犹如万丈深渊上的独木,稍有不慎便是粉身碎骨的下场。就凭他手上那一万多人,也想攻破雒阳八关?
他若兵败,要么是开启袁家掌权的时代,之后在某一改换日,或是再现桓帝故事。要么是下群起讨袁,彻底开启乱世。”
“我想只会是后面那种可能吧。”张邈目含深意的瞥了曹操一眼。
曹操若无其事的抿了口酒,淡淡的道:“让操坐视袁氏弄权,那是断无可能的!操绝不会做袁氏的走狗,但也不想像那些党锢的名士一般泛舟海外,所以只有一种选择。”
“呵!”张邈摇摇头,指了指东方,笑道:“若要起兵,山阳郡那两位的意思可是很重要的。”
曹操微微沉默,放下手中酒杯,肃然道:“袁伯业非是奸恶人,不会做背后捅刀子的事,去信一封问清楚便是。倒是刘公山…
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