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004章 怀远堂入册(1/2)
郑家村不大,也就一百多户,五百多人口。郑家娘子李秀英制作面偶娃娃发财的消息不胫而走,一千多钱,那可是一笔不小的财富。
平民之家,谁家里能有几百钱的结余,那就是富裕人家了。
家中有余粮,口袋有余钱,这日子还想什么,偷着乐去吧。
那些平日里趾高气昂的媳妇婆子们,此时见了李秀英也都收敛了起来。
之前那些说李秀英不详克夫的人,也都纷纷的改了口:“你看,郑家娘子一看就是有福气的,那双手就是灵巧,不愧是大户人家出来的知书达理的大家闺秀......”
李秀英要说不在乎别人的言论,那是骗人的。
多少个黑夜里,她独自垂泪到天亮,如果不是儿子,令她还有一丝的慰藉的话,恐怕早就寻了短见了。
都说三人成虎,流言蜚语最是伤人,最是让人崩溃。
能有今天大家对她的改观,全是因为儿子无意之间的玩耍,自己得到了灵感制作出了面偶娃娃的缘故。
人就是这样,尊崇强者,村里人对李秀英前后的态度就可见一斑。
这年月孤儿寡母的,能活下来就不容易了。
她现在不但活的好好的,还能赚到钱,日子过的比别人家的还要好,这就够了,也算是苦尽甘来了。
族中公祭要到了,同族中的男人都要到祖先祠堂祭拜。
同时也是族中幼子录入族籍,把族谱供奉到怀远堂的日子。
李秀英等这一天好久了,之前丈夫还在,孩子还小。她一个妇道人家,无所谓这些。
可是自从丈夫去世后,她才发现这远非她想的那么简单。
就拿村西的菜地来说,只要是族谱上在册的男丁,都会分到一块。
李秀英曾经抱着儿子找老族长郑三旺理论:“我家长生是郑氏子孙,为何不给我家分菜地?”
结果被郑三旺给撅了回来,理由就是族谱没在册。
等这回三年一次的开怀远堂祭祖之时,一定要把儿子的名字录入进去。
不蒸馒头还挣口气呢,李秀英现在被这口气一直顶着,胸口如同一块千钧巨石压着一般。
村中需要录入族谱的有十几个孩子,郑长生就是其中一员。
母亲抱着她唠唠叨叨的,他也明白了其中的曲折原委。
入了族谱就代表着宗族的认可,千万不要小看了宗族的力量。
人们都是聚族而居的,虽然现代社会的宗族概念弱化,可是在封建社会这可是比天还大的事情。
往往国家的统治只到县一级,在往下说白了都是有宗族控制的。
千千万万的普通民众都是在宗族的掌控下生活的,
也可以说宗族就是君王驭民的,在社会底层的最有力的工具。
而族长正是手握着生杀大权的高高在上的人,说是一方土皇帝那是丝毫不为过。
族人犯了事情,他们往往只要召开宗族大会即可解决,根本就不需要官府介入。
另外自古以来的“民不举官不究”的习俗,也更助长了族长的权威,你想啊,官府不介入,那还不是族长说了算?
通常族中有了事情,都是族长一言而决。
就算是跟别的家族起了纷争,也是有两个家族的族长出面谈判解决的。官府在宗族面前充当的是和事佬,调解人的角色。
族人纠纷,县官都头大,俗话说清官难断家务事,那么宗族的力量就显现出来了。
通常族长都是有本族里德高望重之人担任,这样的人就是一个道德的标杆,就是君王意志在底层社会的代言人。
所以,郑三旺就是这样的一个人。
不过他这人有点迂腐不化,认死理。
一切都按规矩来,如果在规矩的框架下,什么都好说,但凡超过规矩,那任谁在他面前都不好使。
就比如菜地的事情,尽管他知道郑长生是郑氏子孙,但是由于没有开祖先祠堂录入族谱,那就不行。
他也知道李秀英的日子过的艰难,而土地对于农民来说就是命,能多一点就多一点,谁也不会嫌少,但是他并不为此开口子。
在他眼里规矩就是规矩,族谱还没有在册,说破大天都没用。
关于族谱,所谓三里不同俗,十里改规矩,各有各的不同。
有的是只要孩子一出世,就会录入宗碟,这无疑是很人性的了。不过这个时代的医疗条件不发达,孩子的夭折率还是很高的。
所以郑家村的规矩是,三年一录,而且大操大办,请来锣鼓响器,还有流水席吃。
作为宗族的头等大事来办,虽然很靡费,但是郑家村的人们却乐此不彼。
每家每户都要捐钱,说白了就跟后世办红白喜事的时候随份子钱一样。
捐了钱一家老小就可以去吃席面,可以观礼。
对于娱乐匮乏的古代乡村来说,还能有什么比这更能让人快乐的呢?
......
怀远堂前人满为患,老族长郑三旺带着族中成年男丁,焚香叩拜祭祖,仪式感很强。
李秀英此刻正跟着村中妇人们,在临时搭建的土灶台前忙碌着,准备流水席。
郑长生迈着小短腿晃晃悠悠的在妇人们中间来回的窜着,跟同龄的孩子们耍子。
偶尔走到母亲身边,张开小手要一点可口的吃食。
这很正常,不光是李秀英逮到机会,把煮熟的肉撕下一块塞到儿子嘴里,其他的妇人们也都这么干。
孩子嘛!尤其是男孩,谁家不宝贝的跟金元宝似
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