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子:“回不去”的故乡(1/3)
祖国的发展进入了新时代,南粤大地,大江南岸的一个地级市迎来了一名重量级人物。
四十多年前,这个地级市还只是一个公社,该公社在恢复高考的第一年,同时诞生了三名大学生,其中一名还是女性。这在当时传为佳话。
这三个大学生分别叫做琴咪、文渊、辛力。琴咪便是当时的女大学生,生长在该公社的一个小山村,在中国着名高等院校毕业后,远渡重洋,到外国创业,经过多年打拼,成为某高科技企业的董事长,也是世界着名企业家,一直未曾回乡。而文渊、辛力则都分配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致力于国家的各项建设,获得国家授予的许多荣誉称号,分别成为全国着名的作家、历史学家。
四十年过去了,琴咪、文渊、辛力突然要回家乡了。据说他们三人早在大学毕业各奔东西时,便已经约定,退休后要一起回家乡。
而最先回乡的,却是远在国外的琴咪。
此时此刻,琴咪已经回到省城,正在省城一家大酒店里收拾回乡的行李。家乡愈近,乡情愈切。琴咪的思绪又回到了四十年前……
上世纪六十年代,她与双胞胎妹妹出生于岭南一隅、万山连绵的一个小山村。双胞胎姐妹形影不离,农家的孩子早当家,在炎热的夏天,她们天还没亮起床,挑着粪箕打着赤脚赶几里路去割草、检柴,中午割满一百多斤柴草挑回来;下午顶着烈日再出发,被蚊虫叮咬到天黑才能回到家。寒冷的冬季,冷雨天跳进家门口的池塘里摸鱼,快要结冰的水像一万根针刺在身上。
努力读书大概是山区孩子唯一的出头机会,艰苦的农村生活,以及出人头地的渴望,演绎出顽强的生命力。当时小山村的女孩子都没有名字,通常冠以“琴女”“琴妹”之类的代称,琴咪之名,是她自己起的,在当时已经是很新潮的了,恢复高考的第一年,她以全省第一名的成绩考上了全国着名的学府。而双胞胎妹妹却名落孙山。
那时的中国,改革开放还没有正式起步,长期生活在山区的父亲,观念十分落后,只懂得耕耘一亩三分地,家里一贫如洗,负债上万。她考上大学后,因为学费和花销的事,从来不曾争吵的父母,开始偶尔会吵嘴。母亲拿不出一元钱来,不得不让她去邻居和亲戚家借钱。她常常在别人家呆坐几个小时,始终无法开口,直到邻居和亲戚要睡了,问她是不是有事,她才说出借钱的事。
尽管如此,家人和亲戚卖掉了仅有的猪、牛,合伙将她送进了大学。
大学毕业后,她凭借出色的外语,意气风发准备出国发展。
但是,当她将这个想法告诉家人的时候,出乎意料地遭到家人的一致反对。家人怕她远嫁,担心她受委屈。她年轻气盛、血气方刚,只身一人背包出发,出门时也没有人送她,母亲和奶奶都躲在屋里哭泣。
在外国,她一路打拼,以一己之力改变着中国女人的形象,美丽、儒雅、坚强、智慧,就像中国电影里的某些年轻女子,尊崇礼仪,又擅长谋划、战斗。
……
直到文渊和辛力用微信呼叫她,琴咪才回过神来。
文渊、辛力既是琴咪的同乡,又是同学,更加是那个地级市当年走出的三个重量级人物。文渊、辛力告诉琴咪,因为临时有其他事情,需要延迟几日,你先回去,我们随后几日便到。
琴咪只身搭乘高铁往西,先行回家,成为当地迎来的第一个重量级人物。
列车上的屏幕提示,从省城到家乡只需要一个半小时。琴咪简直不敢相信,四十年前,万山连绵的家乡,与外面的世界遥不可及。她读书的时候,从家乡只能坐很旧的汽车到省城,中途是山间公路和江河摆渡,从天蒙蒙亮开始,颠簸一整天,到天黑才抵达省城。而如今,只需要一个半小时?
这是真的。高铁以每小时三百公里的速度前进,经过许多隧道和桥梁,一路穿山过水,一个半小时后,琴咪便回到了故乡的高铁站。出站的琴咪,却认不出家乡的样子,一时不知所措。
离开家乡四十年,许许多多的事情已经改变,原先荒芜的家乡也已经发展成为高楼林立、花海人潮的地级市,很多地方她已经不再熟悉,山区已经不是她记忆中那个贫穷落后的传统山区,而是变得十分现代和美丽的山城。这里有她的亲人和朋友,还有许多小时候的同学、玩伴,昔日美好的记忆凝固在大脑里,永远也无法抹去。但是,她离开得太久太久,现在突然站在故乡的土地上,感觉既熟悉又陌生,故乡变成了一个既忘不掉又回不去的地方。
地级市的外事部门已经帮她安排了行程。一辆小汽车停在了她身旁,两鬓斑白的父母亲随着车门的推开,喜出望外地迎出来,喜极而泣。琴咪望着父母亲那既熟悉又明显沧桑的脸,一时哽咽,既而再也抑制不住感情,上前拥抱着父母亲,像孩子一样哇哇大哭。父母亲将她紧紧抱住,古稀之年的父母和年迈的孩子,哭成了一团。
虽然她离开了父母,离开了家乡,离开了祖国,忙于快节奏的工作和发展,整整四十年不曾回来,但是,没有父母不想念自己的孩子,没有家乡不惦记自己的亲人。祖国,以宽广的热情将她接回。
琴咪像晃如隔世的女子突然寻找到家人一样,热泪盈眶:“我回来了,我回来了!”
随后的许多日子,琴咪感受到故乡与四十年前完
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