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6章帮人也得讲方法(1/2)
“哎呀,我领着吧,豆豆正好和姥姥姥爷多呆一会儿。”张彦明接过话茬。
唐静不敢让她动,张妈只能在家里陪着肯定不能去,再说还有孙家敏在呢。
孙家敏好不容易能休息一下,对出去看风景一点兴趣都没有。吃过见过。
收拾好三个孩子,张彦明和孙红叶,张爸王爸一起去车库。
张彦辉这会儿起来了,蹲在门口发呆,张彦明问了他一声,摇摇头说不去。
叫了几个安保员,开了两辆303出来。
其实这会儿还挺早的,才八点过点儿,主要是平时都早起习惯了。
大马路上还没有多少车,到是行人自行车不少,京城这会儿摩托车也多了起来,突突突的冒着蓝烟。
这会儿整个北方能骑摩托车的都算是普通人家里的能耐人,这玩艺儿在这个年头可算不上便宜。
在这个年代骑摩托车属于时髦,比较一般的牛逼,后来专门监督检察的头盔在这会儿一般都会主动戴,没人查,但是感觉显得牛逼呀,有派。
等后来骑的越来越多了,开始治理管着有要求了,戴头盔的反而少了。
可见没有什么事情是绝对,都在随着时间和大环境而不断的改变着。
就像九十年代初那会儿自行车还要办牌照,发小红本,交通事故还是派出所处理。
到九十年代中,自行车渐渐没人管了,摩托车成为重点管理对像。
……
到了饭店,果然大家都已经起来了,饭也吃过了,秦经理一早就来了,亲自安排,耽心这些人吃不上早饭。
不是正常理解的那个耽心,而是这些人大都是农村出来的,怕他们不敢去餐厅。这不是开玩笑。
那会儿农村人进城,哪怕到县城,很多人连饭店都不敢进,说话也是畏畏缩缩的放不开,没办法,信息闭塞手里没钱,人也就没了胆气。
这也算是一种传统吧,不想惹麻烦,也不想给别人添麻烦。
一层楼的房门都开着,年纪大的凑在一间屋里老老实实待着说话,年轻人要活跃些,在各个房间里来回串动看新奇。
没人敢大声说话,楼层服务员走过都会马上闭嘴站直,小心冀冀的。
张彦明几个人一到,就感觉这些亲戚明显都松了一口气似的,欢快起来。
先去看了唐爸唐妈,把张彦君唐中军叫起来,他俩昨天都喝高了,一直睡到这会儿。
王芳早就起来了,在唐爸唐妈屋里陪着说话,张彦明对她的感官不免又好了一点儿。
张爸拽着王爸和这次来的几个哥哥弟弟打招呼,小辈儿不用他们管,那是张彦君张彦明的事儿。
收拾了一下,大家下楼上车。
秦经理过来拜见了一下张爸,和张彦明聊了几句,给派了两个饭店的导游跟车。
笑语,从上午游览到傍晚,中午就在外面对付吃的,晚上华灯初上才回到饭店。
两个导游业务相当不错,行程安排,导游介绍都让张彦明很满意,还帮着拍照,下车的时候一个人给了五百块小费,让两个人相当惊喜。
晚上在京城饭店中餐厅开的席面,特意晚回来一会儿就是要错开饭店的正常就餐时间。
不想给秦经理添麻烦,必竟不是每个人都能接受在这么高档的地方和一群农民一起吃饭。这也是现实。
大家的车票都已经由饭店这边帮着买好了,这年代买车票也不用身份证,数人头就行了。
张彦明给所有过来的亲戚一人买了两身衣服,也没买贵的,就是按普通城里人的标准。给几个长辈隔外又让张爸给塞了点钱,也不多,一人一千。
这一千块和给导游的五百完全不是一个概念。
饭店的导游这会儿月收入都在两千左右,尽职尽责的忙活一天五百并不算多,当然也不低。
但这会儿就关外农民来说,一千就真是巨款了,他们种地的年收入好一点也就是一千出头,还不是家家都能达到。
这会儿农村也有有钱人,头脑活的出来跑山货或者做些买卖,一年到头也有几万的收入。但这种人相对来说真的太少。
打工挣不到什么大钱,省吃俭用一年能拿回去三千五千的。
这是农民最难熬的年头,一个大学生就能压垮一个家,基本上全靠举债。
不是张彦明不想多给,是给多了他们不会要,而且在农村来说,家里钱多了也不是什么好事儿。没有银行没有信用社,都是现金放在家里藏起来。
“上学的就好好念,考出来学费你们不用愁,打个电话过来,我全包了,还有奖励。
过了上学年纪的,回去好好想想,看看自己能干点什么,实际点,到时候我帮你们想想办法。
我朋友在咱们那边搞了几个农场牧场,缺人手,想去上班的回去和家里商量一下,我送你们过去,好好干挣钱不愁。”
张彦明和来的这些平辈堂亲坐着抽烟说话。
“那,能要多少人?别人能去不?和我挺好的。”
“行,人品没问题,给安排的活能保证干好就行。”
“在哪块?远不远?”
“关外建了好几个,咱们那边以后也要搞,不过得慢慢来。我看了,离咱们那最近的也就是两百公里,不算远,火车也方便。
等以后有离家更近的了你们可以申请调一下。主要就是一句话,好好干,干不好说什么也是白扯蛋。”
“那我们能干什么呀?”来的还有女孩儿,论起来都是张彦君张
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