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一个篱笆三个桩(1/2)
周若谷起身禀道:“回禀老爷!草民没有任何的要求,只要老爷您肯收留草民为您的家仆就成。”
“收不收留你还要看你是不是真心来投献。”袁方端起了茶杯,“你准备一下,明天辰时我和你去看一看石灰窑。送客!”
“草民这就回去准备。”周若谷说完就退了出去。
周若谷刚走,袁枢就从外面进来:“小弟,汤祖契和王良逸来了,他俩在外面想见你。”
在袁方的记忆中,汤祖契和王良逸都是自己的发小,而且是同龄、同窗、同乡的最要好的发小,汤家、王家是睢州“四大家”最富有的家族,这样的好兄弟当然是要在第一时间见面的,在来的路上袁方就已经计划好了分配给这两个发小的任务,现在就看他们愿不愿意帮助自己了。
“快让他们进来!”袁方激动地站起身。
“我这就去请他们进来。”袁枢说完就转身出去了。
不一会,袁枢就领着袁方的两个发小进了内堂。袁枢告诉袁方,汤祖契送来了一石大米,王良逸送来了一缸苦露酒。
“二位兄弟可真是客气,来就来吧,还带这么贵重的礼物!”袁方拱手相迎。
汤家的大米是远近驰名,不光是在睢州,就是远在江南,也是深受欢迎的;王家的苦露酒也是美誉天下,达官贵人在酒席宴上皆推崇苦露酒,称其“清冽碧寒,能事尽矣”。
汤祖契笑道:“仲南兄高中进士,让我和安文景仰,大米和酒是我和安文小小的心意,以示祝贺!”
安文是王良逸的字,站在一旁的他也道:“祝贺仲南兄高中进士,荣归故里!”
“感谢!感谢!上茶——!”
三人坐定之后,袁方向二位解释了这次的行程:“此次回乡只是暂住几日,我还要随家父一起去登莱。”
汤祖契问:“我们已经知道你现在是登莱推官,为什么你不留在京城?在京城不是更容易升迁吗?”
王良逸提出了同样的疑问:“可不是嘛!听说你去登莱我们还真替你惋惜。”
虽然这二位是自己的发小,袁方也不能够直接把自己离京的真实原因告诉他们,所以他借孝道之名对二位道:“家父现在不是升任登莱巡抚了嘛,我作为儿子理当为其分忧,怎能只想着自己的升迁呢?”
明朝的官员是有一定的回避制度的,比如地域回避,是指任职官员的籍贯与就任地区不得相同或接邻。明朝继承了唐宋以来的地域回避制度,并形成以地方官的职权范围和职能性质决定回避范围大小的原则。具体规定包括:避原籍、寄籍、商籍。明初制定了任官“南北更调法”,后将回避范围调整为回避本籍。
又比如亲属回避,是指有直接血缘关系和姻亲关系的人员,避免在同一衙门,或有上下级关系的衙门,或互为监察的单位担任职务。
汤祖契虽然不在朝为官,但是对朝廷的回避制度多少还是知道的,所以他对袁方在袁可立的属下担任推官甚是不解,袁方向他解释,他的推官身份只是临时的,此次随父出征,主要的任务还是在帐前替父谋划,至于他以后将会担任什么职务,还要等待朝廷正式的任命。
汤祖契和王良逸听说袁方要去登莱打战,都表示愿意追随袁方一同前往登莱。
袁方的这两位发小不但家境富足,且博学多才,都是睢州的生员。生员就是官员的后备群体,他们都是举人或者秀才,作为生员虽然没有官职,同样享受着各种的特权。
袁方对这二位在心中早有安排,他们能够明确地表示要追随自己,更使他做出立即把任务交给他俩的决定,只是当下内堂还有其他人,他才没有轻易说出想说的话。
“你们想跟我去登莱很让我感动,”袁方说话的速度很慢,他在考虑怎样表达他想说的意思,“只是——,我这一去不是游山玩水的,是要跟鞑子打战的,你们不惧怕吗?”
汤祖契道:“仲南兄都不怕我们有什么可怕的,只要我们三人能够在一起我什么都不怕!”
王良逸也道:“对,我们什么都不怕!”
“你们够义气!”袁方欣慰地点点头,“登莱你们就暂时不用去了,我另有事情要你们去做。”
汤祖契马上追问:“是什么事情?很重要吗?”
袁方扫了一眼在周围走动的家仆和丫鬟,道:“现在不方便说,等一下人少的时候我再告诉你们。”
汤祖契和王良逸也注意到这里人多眼杂,所以没再追问下去,接下来,三人开始相互叙述这两年的离别之情,又一起回忆了少年时代的种种趣事,整个内堂充满了他们的欢笑声,直到袁家的丫鬟前来禀告用膳的时间到了,兄弟欢聚的欢乐气氛才被打断。
汤祖契和王良逸起身告辞,袁方挽留道:“二位都别走,你们忘了?用膳之后我还有很重要的话要对你们说。”
二人这才答应留下来与袁方共进晚餐。
晚膳之后,天近黄昏,袁方让两位发小的随从先回府去,他把两位留在内堂,又让家仆掌灯上茶,之后又把所有闲杂人等驱出内堂,一边请二位品茶,一边向他们说出了自己的想法。
“我有一个计划,但是必须要二位帮助。”
汤祖契道:“仲南,你快说!只要我们能帮到的一定全力以赴。”
在一旁的王良逸一边点头一边用寻求答案的眼神望着袁方。
袁方道:“我知道你们家在全国各地都有贸易
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