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二十四章 兖州屯田(1/2)
孙策对袁术的态度很复杂。一方面希望袁术真的是昏了头,去走上那一条不归路,然后自己可以名正言顺的脱离袁术自立。一方面又希望袁术能听他的劝,那他就还是袁术的臣属,将来好生与袁术一起,匡扶汉室,青史留名。
不是每个人都能够像李利一样,能看穿历史迷雾的。这会的孙策也从来没有想过,自己会打下一个偌大的江东基业并传承了下去。他的兵马是找袁术借的,在江东所向披靡,也借了袁氏的名头。而且孙策暂时也还没深思过,自己和袁术翻脸了,自己是否能打得过袁术。
所以,才有了孙策这封情真意切的信。
只是袁术看了,心中很不高兴。他一直以为,孙策会无条件的服从自己。现在看来,却是高估了自己在孙策心中的位置。若失孙策,江东尽失矣。袁术心中愁得不行,一方面又舍不得当皇帝的梦想,一方面又舍不得江东和孙策。每日里只唉声叹气,却是忘了回复孙策。
孙策在江东久候袁术回音不得,便知袁术不听己言欲一意孤行,遂与之断绝关系。而后便引军至吴郡,攻击祸害一方的严白虎去了。
自中平以来,下离乱,诸军并起,民弃农业。于是下粮谷极为贫乏。下各处都是吃了上顿没下顿的。李利去了河东和并州,在当地迅速恢复初会秩序,又大量招募流民和普通百姓进行开垦,鼓励农业生产发展,如今又设了常平仓和青苗法。日子却是一日比一日兴旺起来。手中有粮,心中就不慌。
不过曹操却是和李利不一样,这几年,他的兖州就从来没有安生过。先是打徐州,后来又有吕布打了过来。好不容易打跑了吕布,他又攻打汝南黄巾,西进与李利大战了一场。这粮草、物资,不知道消耗了多久。等他退回兖州时,府库里已经是快要空空荡荡了。
当然,也不只是曹操凄惨,袁绍在北方,与公孙瓒连年大战,荒废农事,到如今,有些时候也只能靠摘桑葚来充饥了。袁术在江淮,捕鱼、挖取河蚌……此时百姓自相残杀,以人肉充饥的现象,到处可见。
因着如此,于是枣祗就上奏曹操,请在兖州屯田,以解饥荒。枣只曾在抵御吕布的战争中,立有功劳,守住了兖州为数不多仍在坚守的东阿城。所以颇得曹操看重。
枣只对曹操道:“屯田之法,黄巾乱党以及并州李利皆在施校如此兵农合一,则州中粮食无忧矣。”
没错,枣只的灵感,就来源于黄巾军和并州李利。前一段时间,枣只追随曹操征讨汝南、颍川等地的黄巾乱党,发现黄巾军的日子居然过得还算不错。他们有农具,有耕牛,竟然在大量开辟田地,把自己全都给养得好好的。
于是枣只就大受启发,又在细作那里看到了并州李利的情报。得知李利在河东、并州大肆开荒屯田等一系列举动,枣只终于在心中,就把兖州屯田的制度给完善了,然后趁着机会,一举上献给曹操。
曹操被粮食问题所困扰很久了,此时得了枣只之策,不由大悦,于是便任命枣只为屯田都尉,任峻为典农中郎将,两人专职负责屯田之事。
枣只于是便在兖州,学习李利,把大量土地全都收归官府所有,把招募到的大批流民,按军队的编制编成组,由自己这边提供土地、种子、耕牛和农具,再让流民们去开垦耕种,获得的收成,由官府和屯田的农民按比例分成。屯田实施一年后,大获成功,得谷百万斛。
有了这份成绩,于是曹操就下令,兖州所有郡国都置田官,招募流亡百姓屯田。后来又接受枣祗的建议,干脆下令军队也开始屯田,屯田制在兖州得到广泛的推校枣祗在兖州首倡屯田制,使得长期遭受战争破坏的兖州农业生产,在短期内得以恢复并稳定了下来。失去土地的农民又重新回到土地上来,许多荒芜的农田也被开垦,曹操也因此而积存了大量的粮食。史载是“数年中所在积粟,仓禀皆满”,使曹操“征伐四方,无运粮之劳”。
屯田制的实施,不仅为曹操解决了令人头疼的军粮问题,而且还为他争取了大量的人口,从而推动、加快了曹操的发展速度和进程。李利率先施行,又被枣只学了去的“屯田制”,是在这个时代豪强地主势力急剧膨胀的历史条件下,诸侯、朝廷与地方豪强地主争夺对无地流民的控制权、限制豪强地主无限度地夺取土地而采取的一种特殊制度。它不仅在此时起了非常大的积极作用,而且也为后世开创了一种大规模的寓兵于农、兵农合一的先例,为后来历代的封建统治阶级所不同程度地仿效,在华夏的政治、经济、军事发展史上,都占有重要的地位。
只可惜,曹操这员得力助手枣只,在屯田成功之后,却很快就积劳成疾,英年早逝了。诚为可惜也。不过,这一切,都是后话了。此处暂且不提。
曹操在兖州屯田,李利回去了也没闲着,先是着人把高干的棺椁给送到冀州袁绍那里去了。然后又把眼珠子一转,命荀攸给徐州的刘备写了一封信。
若是李利没有记错的话。这一两年,刘皇叔在徐州还是没有能够待下去。他最后还是和吕布翻脸了。又打不过吕布,于是走投无路,无处可去的刘皇叔,不得不含泪投奔曹操,去他那里寄人篱下。
刘备和曹操可是不怎么对付的。若不是之前曹操一直觊觎徐州,刘备又怎么会引狼入室,把吕布给留在徐州?还不是打着两家一
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