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章 因诗受赏?(2/3)
别的精神象征的意象。比如竹,多以画骨,以竹之斑驳融文之参差;松,则联想尽在松姿之中;兰,以植,植之盆庭院,飞香于书斋,谓之淡泊,谓之文雅。
这就是常用的以诗写神,展姿现神,所谓借物言志。而徐齐霖的这首诗,则把几个特征都写出来了。
读诗,梅的孤傲不群、清纯雅洁的形象便扑面而至,在脑海中浮现出一幅有数枝梅的清晰的画面。
“朴素自然,无雕琢之感,却有清新之气扑面。”李二陛下终是颌首作出了品评,赞道:“好诗,齐霖的文采又有长进啊!”
“陛下过奖了。”徐齐霖躬身谦逊,可嘴已经咧开,笑得甚是畅快。
李二陛下见他这般神态,也不由得失笑,故意为难他,开口说道:“这首诗嘛,勉强沾题。须再作一首,才算过关。”
徐齐霖又挠起了脑袋,好半晌才又试探着问道:“陛下,还是与梅花有关,可否?”
“可。”李二陛下点了点头,也有些惊诧,能作出两首不同的咏梅,如果质量都上乘,那还真是不容易。
徐齐霖觉得这是小意思,中学必背诗词嘛,不费事,便开口诵道:“梅雪争春未肯降,骚人阁笔费评章。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
梅雪争春,都认为自己是最具早春特色的,互不服输,连诗人在两者之间也难以评判高下。经过思索,诗人认为梅与雪各有所长,也各有所短。即雪与梅要白一些,梅却在香气上胜过雪。
上一首是生动形象,这一首则寓含着道理:有长处必然也有短处,有比较才能有鉴别。
李二陛下的思维在发散,不易觉察地看了一眼靠近自己坐榻的太子李承乾,以及屈居其下的魏王李泰。
很快就收回思绪,李二陛下浮起笑容,说道:“齐霖做得好诗,当赏。”说着,随手解下腰间玉饰。
徐齐霖躬身双手接过,朗声道:“微臣谢陛下赏赐。”
李二陛下给面子,徐齐霖便想着配合一下,也让群臣知道自己很得帝心,别来惹老子。
这一举动果然引起了臣僚们的注意,喧哗声小了,纷纷移来目光,不知道陛下为何赏赐徐齐霖。
李二陛下淡淡一笑,俯视群臣,朗声说道:“大盈库库丞徐齐霖赋得佳句,朕赏玉佩以为嘉励。”
荣耀啊,别人都没有哈。就象这赏赐,赏金赏银赏绸缎,又没有陛下的随身物件更珍贵,更有意义。
李二陛下转头对徐齐霖说道:“且把诗写来,由臣僚传阅。”
徐齐霖躬身领旨,走到一旁,早有宫人铺纸磨墨地侍候着。
“众卿若有诗作,不妨呈上。”李二陛下笑着对群臣说道:“若是上佳,朕不吝赏赐。”
这也是让众臣再活跃一些,也显示自己的公平。徐齐霖可赏,你们也一样,前提是做出好诗来。
众臣神情不一,有的苦思冥想,欲得赏赐;有的目光闪烁,担心诗句不佳,倒是丢脸。
没人轻举妄动,都等着看看徐齐霖的诗作,才好参照自己的水平,进行下评估。
片刻间,徐齐霖已经写完了两首诗,由宫人转呈给李二陛下。
“齐霖的字又有长进。”李二陛下看了看,又赞了一句,才命宫人拿着挨桌传阅。
徐齐霖回到座位,立时察觉到周围目光的汇聚,如同处在聚光灯之下,还真有点不适之感。
“好诗,清新自然,宛如画卷在前。”
“梅雪争春,别出心裁却又生动活泼,确为佳句。”
“以物寓理,发人深醒。有长必有短,有短亦有长,既不可妄自匪薄,亦不可狂妄骄纵。”
……………
看着宫人展开的诗,臣僚中品评声四起,能流传千古的诗句自然有其优秀之处。而在座的除了一些文化不高的武将外,哪一个不是颇有文采,极有鉴赏力的?
珠玉在前,立时便让很多人打了退堂鼓。得不得赏赐不重要,别因为强憋出来的劣诗而丢人现眼才是真。
诗作传阅完毕,李二陛下又举杯示意,御宴继续进行。赏赐的话还做数,可却没人上前献丑。
没办法,人家的诗写得就是好嘛,想要露脸,也得有那个水平。
何况,陛下对徐齐霖的态度也说明一切,就是想借机抬举他。虽说大盈库算是内府,为皇家经营。但漕政改革一事,就已经涉及到了朝政。
这说明什么,说明陛下很看好徐齐霖。假以时日,徐齐霖立身朝堂也是可以预见的事情。
徐齐霖也是心知肚明,这不仅仅是对自己建功的奖励抬举,还因为自己上奏种植棉花的赞赏。
虽然还不能从高昌获取大量的棉花种子,但御林苑的那些也能种上一亩多。更重要的是,徐齐霖把棉花的好处和重要性一通夸赞,还呈上了棉布样品。
尽量没有说得太过明确,但字里行间也透露出了棉衣在寒冷冬天的巨大作用。只须这一点,李二陛下就要上心,就要重视。
很简单,辽东的高丽是早晚要打的,气候严寒则是唐军必须要面对的一个困难。煤的应用,已经解决了部分问题。再加上棉衣,则攻打高丽的胜算更大。
这些都是徐齐霖对历史轨迹的了解,所作出的判断。所以,他的上奏总是能挠到李二陛下的痒处,让他不高兴都不行。
而且,徐齐霖还奏请陛下于正月十二到城外观看火药的爆炸演示。同时,他还讲了下自己对火药武器化的看法:攻坚犹
第2页完,继续看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