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8章 当太监?打死也不干(1/2)
“回陛下,一年少说也是上万贯。”徐齐霖列了个保守的数字,又接着说道:“我大唐有千所驿站,便是只取半数,五百间邸店年入两三万贯也是平常。”
李二陛下挑了下眉毛,低头继续看文件,心中却泛起了波澜。
大唐国库收入在历史上并没有多少记载,据专家估计,不同时代有所不同。
比如开元某年的收入为粟二千五百余万石,布绢绵二千五百余万端屯疋,钱二百余万贯,总计三千多万贯。
但贞观年间的人口为三百余万户,开元时为一千余万户,差了三倍还多。再加上贞观年间的频繁战争,把当时的国家财政收入定为一千万贯应该是只多不少。
再来看看金光门、春丽门外的商业房地产,只是上万贯的收入,就算加上驿站旁建邸店,每年也超不过五万贯的收入。
若是和国家财政收入的一千万贯相比,这五万贯可是连五分之一都不到。
但这钱赚得可是轻松自在,没用国家一文钱,徐齐霖垫付启动资金,转手又都收回,还赚了一大笔。
也就是说,不在于钱赚了多少,最令人钦佩赞赏的是徐齐霖的经营手段,灵活思维。
这小子,还真是个赚钱的行家,理财的天才!
李董瞟了徐齐霖一眼,看到他一脸平和地坐在,一副老神在在的样子,不禁暗自哼了一声,心说:这臭小子,装得云淡风轻的样子,就等着朕的封赏呢!
而且,这文件资料很是详细,交上来便表示撂挑子不干了。等着房子盖好就拿那“建十赏一”的奖励,租出去就可以天天数钱啦!
反正,经营模式已经铺好了路,盖房建屋也确实用不着徐齐霖这个外行去指挥。你李二陛下愿意把这些房屋给度支部,还是留在内府,徐齐霖才不管呢!
如何处置这些房屋,以后给徐齐霖再加个什么担子,李二陛下还真是有些踌躇难定。
“唐承隋制”,因此在唐初,基本全盘继承了隋的国家制度,国库制度也一样。
而隋时的太府寺统左藏、右藏、黄藏等署,这说明皇室内库仍与国家府库混同于一个机构。当然,黄藏只是为宫廷服务,故官员少,其规模不及左右藏。
隋炀帝把掌管手工业的少府监从太府寺中分出,从而使太府寺成为专职的国库部门。特别是将黄藏归于长秋监(内侍省),更使太府寺成为名符其实的国库部门。
到了贞观年间,李二陛下复置少府监,又对国库部门实行强化,因此,比较完善和健全的国库管理系统初步厘定。
虽然国库制度初步厘定,但还没有完全定型。目前就表现为国库出纳管理始终存在着来自皇室的干扰,即国库分配和皇室消费之间的矛盾。
贞观五年正月,李二陛下便赐三品以上帛,“任其轻重,尽力取物出库”。你能背多少就扛回家,扛得少就只能怨自己身体不好。
同年,修完仁寿宫,又欲修复洛阳宫,使国库“帑藏其虚”。
不仅是李二陛下常取国库钱财私用,他还下诏:“自令皇太子,出用库物,所司勿为限制。”
当然,这种把国库与宫廷内库混为一谈,老子花完儿子花的情况,让李二陛下没少挨喷,以后也不得不收敛一些。
因为,动用国库的钱供自己享乐,可算得上是昏君啦!
而秦汉以来,皇室财务和国家财务的分离基本已成为定制。这一点,李二陛下不是不知,而是揣着明白装糊涂。
没办法,皇家内府没有完全独立的收入,主要是依靠国库的调拔。而具体的费用按品秩统计,春秋二季送中书批审,再由国库部门按量拔付。
如果严格执行这个章程,那李二陛下觉得钱根本不够花呀!
所以,李二陛下一方面也知道弊端所在,一方面却控制不住花销。他也不是没想过让内府的活动从宫廷内部延伸出去。但谁来经营,经营什么,是赚还是赔,会不会顶上“与民争利”的大帽子,都是要解决的问题。
咯咯咯,小兕子笑着跑到徐齐霖跟前,把自己的新发现演示倒过来翻,也满有意思的。
看到爱女和徐齐霖很是亲近,李二陛下微露笑意,心中主意已定。
徐齐霖的奇思妙想固然令人赞赏,但要在朝堂上难免遇到颇多阻力。很简单,那些大臣都是比较传统的思维,国库创收可以,但涉及到经商什么的,那就一句话,开什么玩笑?
而内府则要自由宽松得多,只要不仗势欺压,只要不“与民争利”,只要涉足商业不那么明显,不那么深,大臣们还真管不太着。
当然,李二陛下还是有些不放心,还是要叮嘱一番,看徐齐霖能不能胜任。要是胡搞乱搞,钱是赚到了,名声搞臭了可不好。
“齐霖哪——”李二陛下拉长了声音,看徐齐霖抬起头,做出认真倾听的样子,才缓缓说道:“你年纪尚小,虽有理财之能,立于朝堂亦是不甚妥当。可若无差使,朕又担心你与京城纨绔厮混……”
徐齐霖眨巴着眼睛,听明白了,这是要聘任自己当皇家内府的理财顾问。直说嘛,拐弯抹角,好象是为自己好似的。
皇家内府,又称少府,现在由少府内侍总领,内给事掌预算,内府局掌给纳名数,内阍掌钥。
在收入方面依靠国库拔付,没有独立的收入。在支出方面呢,主要是供后宫的用度;还有一些朝会、有功之将、蕃酋辞还的赏赐及临时支出。
“陛
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