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3章 红绿养生法(1/1)
往xh区深处走,行过曲折蜿蜒的小路,赏遍两边盎然森翠,忽到一处柳暗花明,前面就是翁家山村。
进村门,前方各处都是白墙黑瓦,如果不是路边印着世纪华联字样的木质匾牌,庄臣还有种穿越了的错觉。
下车步行,山村很静,老妪们把手拢进袖口,和街坊领居谈起天来,嘴里是小片方言,有点儿吴侬软语的感觉,听起来让人很舒服,拉扯家常,有说有笑。
老爷子们多在门口茶座坐着,喝茶看报,只有在推推老花镜的时候才注意到村里来新人,对众人和蔼一笑,继续认真看报。
按照地址,找到老杜,资深茶农,听说是俞斌介绍,想买好茶,热情接待众人进屋。
听说想上山看看,拿出几件军大衣,说山里冷,一路拾级而上。越往上,视野越开阔,四周环视俯瞰,漫山遍野都是茶树,一片绿意绵延到天边。
告诉庄臣,这里的茶统一都称西湖龙井,只有翁家山村整片山,种的才是真正狮峰龙井。
路上见到很多牌子,什么西湖龙井基地一级保护区、国家礼品茶定点单位、张一元西湖龙井翁家山基地、杭州茶厂西湖龙井翁家山基地……
最后指着一块,自信道:“茶山立着很多牌子,有些历史古老,有些是近些年的。每块块都是咱们翁家村人的骄傲!”
“尤其是这块,2004年政府为翁家山村立的西湖龙井茶基地一级保护区石碑,可见翁家山村在西湖龙井中的地位。”
话里话外充满骄傲,干一行爱一行,别看人家整天面朝黄土背朝天,其实收入不菲,每年最少两三百万赚。
来到自家茶田,滔滔不绝介绍道:“翁家山村总300户人,茶农720个,茶园总亩数近千,占地面积约1.6平方公里。多亏老天爷赏饭吃,你看北边那是天竺山,既能挡住寒冷的西北风,又能吸进南来的湿润空气。”
“这带的山谷保持着充分的湿度和温度,经常在雾气笼罩中。加上山谷中林木茂盛,溪涧纵横,土壤肥沃,以酸性砂黄土为多,通气透水良好,含磷、钙、镁等丰富矿物……”
“我们茶农世代相传,经过数百年的实践,积累出整套工艺,以抖、带、挤、甩、挺、拓、磨、扣、压、抓等手法为特色,经过秘方才达到龙井茶的金边绿叶的特色。”
越说越高兴,指着漫山遍野的茶田,霸气道:“这座山,就是我们的根,祖祖辈辈每家每户喝着自己种自己采自己炒的茶,心里就有底气,有归属感!”
“每天无论刮风下雨,必须上山走四五趟,找到自家的那片茶田,看着就觉得那里已经种的不是茶树,是自己这一大家子的希望。”
“再环顾四周,全村人祖祖辈辈都种在一起,都聚在一起,这才叫热闹,这才叫百代同堂。”
说完直接动手,展示道:“这是莲心……这是旗枪……这叫雀舌。春茶按一芽一叶的标准开采,夏秋茶一芽一、二叶开采,后期采一芽二、三叶。”
“茶叶是个时辰草,早采三天是个宝,迟采三天变成草。讲究有一朵采一朵,应采的一朵不留,不应采的一朵不采,当芽叶生长很快而又一时来不及采时。”
“春茶在三月下旬茶叶刚吐露几个嫩尖时开采,一芽一叶开采,每天或隔天采一次,到立夏前结束。夏茶一般是立夏后开采,6月中旬结束。”
用手熟练的摘下几片茶叶,笑道:“采茶不能掐,掐下来的茶叶,掐痕在制成茶叶后都去不掉,古时给皇上进贡的茶叶都是采茶姑娘用双唇采下来的。”
“刚开始采茶用单手,手心向下,大拇指和食指夹注鱼叶上的嫩茎,轻轻向上一提芽叶就采下了。采下的芽叶成朵,大小一致,匀度好,不带老梗、老叶和夹蒂,既不会伤害芽叶,又不会扭伤茎干。”
“像我们都用双手,好似小鸡啄米,采一朵随手丢入茶蓝,大大提高采茶工效。”
双手仿佛蝴蝶穿花,灵巧之极,上下翻飞,眼花缭乱。庄臣不由感叹,术业有专攻。
“鲜叶下树后,失水加快,必须用竹篓装。”老杜拿起竹篓道:“今天带的小,最多装两斤,鲜叶子绝对不能压,分批一点点运下山。”
庄臣望着一大片茶田,好家伙,这要跑多少次?
见老杜小心轻柔摘下叶片,摘一片就要马上放一片入竹篓,据说叶片如果在手上停留片刻,手的温度就会令叶片由绿变红。
就这么嫩!
明前茶,嫩芽似莲心,一个熟练采茶姑娘,每天最多只能采摘嫩芽十二两,一斤干茶有三万六千颗嫩芽,极为珍贵,珍品中的绝品。
一个好的炒茶人需要在十几岁就开始学习手艺,技术高低对品质影响很大。传统上西湖龙井是由女人采茶,男人负责炒茶。
亲眼看老杜采满一小竹篓,众人下山,回到家中。拿出炒好的新茶,泡一大壶,让庄臣品品。
味道果然不错,尤其是亲眼所见,印象更好。普通一斤八百,中品两千五,上品八千每斤。
有多少要多少,老杜舍不得,磨磨蹭蹭凑够十斤出头,恋恋不舍道:“省得点喝,今天雨水好,收成不错,明年可不一定了!”
打道回府,自己留五斤,慢慢喝。晚上和红酒,疏通血管,帮助睡眠。白天喝龙井,清热解毒,消除油腻。
嗯,
挺好!
本章阅读结束,请阅读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