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7章 北非风情(1/2)
第一次听奈菲尔说要去摩洛哥,内心是拒绝的。刚从欧洲出来,回去干什么?
结果发现法国那个叫摩纳哥,北非这个是摩洛哥,童年有部电影,叫卡萨布兰卡。去年林超群拍了一个红海行动,随随便便弄个年度票房冠军,就是在那里取的景。
傍晚身处马拉喀什的主广场,德吉玛,发现到处到在上演异彩纷呈的节目。耍蛇人已吹起长笛,但真正的好戏要等到日落方能拉开帷幕,彼时餐馆忙活了起来,各路乐师也纷纷登场。
夜晚的广场充满魅力,来自柏柏尔的音乐家弹奏着乐器,由格纳瓦人组成的剧团唱着歌,备好彩绘染料的纹身师招呼着路人,头戴流苏边帽子的卖水人互碰铜杯,发出清脆的声音来吸引顾客。
只要送上热烈掌声,再加上几迪拉姆,便可以让街头艺人再为你单独表演一次。
被粉红色的夯土护城墙包围的马拉喀什老城,露天市场里挂在钩子上摇摇晃晃的羊肉,旁边还伴着灯光闪烁,布满褐色灰尘的曲折小巷不知通往什么地方……
这就是迷宫般的德吉玛广场。
行走在人声鼎沸的市场中,四周弥漫着烤饼和羊肉的浓郁香味。市集出没着很多摩洛哥原住民,柏柏尔人。都带着传统的大帽子,穿着红白条纹长裙,毛毯披肩,沙万的风味尽在其中。
放眼望去全是烤肉和塔吉锅!还有特色蜗牛汤、羊脑和烤羊心串。来到当地出名的餐厅,发现摩洛哥菜其实根植于柏柏尔人的食物,又经过法国人的熏陶,既有非洲的原始粗犷,业鳌
前菜先来份清爽的摩洛哥沙拉,混合西红柿、黄瓜和洋葱粒,加入香料调味,黑胡椒必须够烈,才能hold住接下来的重口味。
若说摩洛哥的国菜,必须是塔吉莫属。早在9世纪的《一千零一夜》故事中就有记载塔吉的做法,有趣的是内容却可以千变万化。既可以是炖牛肉羊肉,也可以是凤尾鱼西红柿,甚至芝士鸡蛋,任你天马行空想象。
最经典则是牛肉加乌梅和鸡蛋的组合,以庄臣的标准来看,摩洛哥人并不擅长烹制肉类,不是老了就膻气,幸好乌梅带有酸甜的果香,一定程度上化解肉的劣势,大饼沾上塔吉的汤汁,有种飞扬跋扈的满足感。
比起味道,模样古怪的塔吉锅倒更令人印象深刻:红色的圆形陶土锅,锅盖如同一顶锥形小帽子。
在水匮乏的北非沙漠地带,防止水分蒸发而极其密封的塔吉锅应运而生,食材加入香料、橄榄和坚果等配料,经过简单焖蒸即可,汤汁立刻浓郁又熟烂,和蓬松的阿拉伯大饼是绝配。
尝一口古斯米,典型的马格里亚柏柏尔人食物,虽然看上去像小米,实际上是一种蒸粗麦粉,搓揉后分成小米形状的颗粒而已,晒干后可以存放数日。
食用前只要稍微一蒸,立刻变得蓬松柔软,吃起来粉糯糯的,浇头基本是轻简水煮蔬菜,如西葫芦、胡萝卜、土豆、洋葱等,茴香、孜然、罗勒等香料自然不能少。
犹如一个巨型的咸味蒸蛋糕,羊肉煮得酥软,汤汁浸入到浅黄色的古斯米当中,油香扑鼻,已经相当奢侈和用心。
吃饱后来一杯薄荷茶,先烧上一壶水,沸腾后加入绿茶和糖同煮,最后加入一点薄荷叶滚一下,倒入放有新鲜薄荷叶的杯子里,甘甜清新。
侍者把亮晶晶的细嘴银壶提得极高,茶却一滴不漏地完美注入镶金玻璃杯。阿拉伯人嗜甜,恨不得放进半杯方糖,甜死人。
晃荡在摩洛哥,最不可能错过的便是这种铺天盖地的阿拉伯式cafe。只要是面朝马路的露天座位,肯定坐满挺着大肚子的阿拉伯男人,几乎没有妇女,仿佛是男人们社交的专用场所。
人手一杯薄荷茶,聊到推心置腹,哪怕天大的事也能化为乌有。
吃饱喝足,走在大街上,原本白天只有稀稀落落的果汁摊,一切都显得垂头丧气,可当太阳下山凉快后,养精蓄锐一整天的小贩们,开始从各个角落神气活现地钻出来。
挂出牛脑羊脸、摆上炸鱼炸虾,拉客的小哥全都一副堵上身家性命的执着,各种打招呼:哈罗,这里什么都有,想要什么就有什么。”
“对不起,我已经吃过了,很饱。”即便遇见如此冷漠的回应,仍旧会遭到小哥的狂轰滥炸:等等,你需要更多的食物,喂……”
经过各种奇葩小吃摊,庄臣还是没忍住,尤其是蜗牛摊,一圈围满了人,推车边沿的小木板作为袖珍吧台,人人都是要一碗水煮蜗牛。
要一碗尝尝,壳是黑白相间的螺纹,如某种可爱的贝壳,却极其吸热,自己被烫得不停甩手吹气,半天吃不到一颗。
再看邻客,无论大人小孩,皆用一根牙签剔肉,动作娴熟,用蜗牛肉塞牙缝边聊天,把汤一饮而尽才算圆满。
不过瘾的,伸出一根手指,老板立刻递过满满一碗蜗牛,新一轮剔肉大赛开始,颇有我们嗦螺丝下酒的意趣。吃到尽兴,再要一份鹰嘴豆解解腻。
旁边是卖仙人掌果的推车,开一个吃一个,这种神奇的沙漠之果令人眼前一亮。最是清甜,汁水满溢,不需问价格,数一数吃掉几个,给小贩同样数目的摩洛哥迪拉姆,用手擦擦嘴巴走人即可。
吃撑了回到酒店,消除旅途劳顿的最佳方式,就是好好享受一把按摩,来一个养身的的浴场,放松得躺在肚皮石上。一位被称为坦拉克的按摩师戴上手套,用橄榄树脂制成的传统
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