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9章 雷声大雨点小(2/3)
人告诉他,为什么?卫国的国君能力且不说,但是有一个性格是很多雄主都拥有的,就是主意特别正。谁也别想说服他们。
太子训也有这个毛病,但是之前他一直没有表现的机会,朝政在老爷子手里呢?他就算是说话了,也不管用,不如不说。所以,卫国的朝堂上,给国君筹谋划出的人很少,基本上都等着国君强坤独断,最后拍板。
可边子白的事,就连太子训也觉得棘手。
处理吧?
牵扯到名士,要慎重。
不处理吧?
以后要是带兵的将领都这样做了,卫国的guó jiā ān quán还能靠谁?
唯一可以给太子训解释的丁祇老神在在的在一边,也不说话,反正他是国君的眼睛,在朝堂上一天之后,回去还要给姬颓说一遍,可不是太子的人。再说了,太子一直给他脸色看,他何苦来哉去给太子解难题?
太子期期艾艾了一阵,没办法了,他倒是想要严惩,可也要等到打完仗再说吧?再说了,子不揭父之过,既然拜将是卫公的决定,作为太子训就算是很不甘心也只能捏着鼻子认下了,更何况姬颓还把持着朝政,他老人家还活着呢?
“诸位爱卿,可有提议?”
无奈之下,太子训只能将问题抛出来,在朝堂上议论一番。而这时候南丰开口了:“太子的意思是什么?”
“我没意思!”太子训很想这样怼回去,可是身为太子,储君,监国,他不能如此无主见。可要是说罢免边子白?这事本来就不容易。于是乎,太子训连带着将南丰也恨上了,当然他最恨的是石伯冉,这混蛋就不能给我省心一点,少给自己找麻烦?
太子训抬手做出邀请的姿势,询问子思:“国相的意思如何?”
国相子思年纪虽然大了一点,但是相比卫公,他并没有老到昏聩的地步,只不过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如今的朝堂之事,他不想搀和而已。只不过太子既然问道了他,他也知道躲不过去,睁开双目,虽然年纪大了,眼皮也耷拉了松弛下来,可是眸子依然深邃聚光:“太子,这件事要分不同情况来看。首先,要确认列子携女去朝歌,是否是拜访前楚令尹王诩。不过据老臣所知,列子不是去朝歌拜访王诩,而是准备在朝歌附近隐居。”
“果真?”
太子突然站起来,面露喜色,神情激动不已:“老国可有耳闻?”太子的反应大有一种在官员告诉他,卫国在他的领导下,文教鼎盛,已经超越周围一切诸侯,成为世人仰望的存在。可以说,这份一封功劳巨大的功绩。
因为列子在郑亡国之后,于情于理,只有两条路才符合他名士的做法。一条就是自杀成仁,和郑国一起灭亡;另外一条就是离开郑国隐居,不问世事。除此之外,没有任何一条道路适合他老人家走。反正要离开郑国,齐国、鲁国、魏国都是不错的选择。可列子却单单选择了卫国,这说明什么?说明卫国对名士有吸引力。这才是太子惊喜异常的原因之一。
让子思重复一遍,不得不说太子的心有点大。就国相子思的地位和身份,怎么可以如此无理?很多朝代都是这样,国相因为地位太高,辅佐上任国君时间很长,庙堂之上的官员都是在他任职期间被提拔上来,等等因素,不得不以在新君登基之后,被迫离开朝堂。
这也是因为国相的地位可能危及到国君的威严,往往新君登基之后,不识趣的老臣会被罢免,识趣的就自己走。当然也有一种可能,就和之前的秦国,根本就不给老臣子解释的机会。国君死后,跟着殉葬岂不是干脆?
好在秦国此举太野蛮,也是被列国鄙夷的原因之一。
不过子思并不在意,人生起起伏伏,宦海几十年,什么场面没有见过?自然不会因为太子一时的激动而在意,反而点头道:“不错。老臣在列先生离开帝丘之前,与之有过一次私下的会面。当时老臣看到了王诩写给列先生的信件,邀请之意很浓。”
“如此说来,列子十有**会在朝歌隐居?”太子惊喜异常。
在他看来,没有什么比天下名士在卫国落户更加重要的了。这关乎到卫国的国家地位……
当然,这是太子训一厢情愿。
可列御寇天下名士的身份,一旦落户卫国,就足以让卫国在诸侯之间的重要性增强不少。也会为卫国的文教事业创造出一个新的高度。卫国之前是儒学的大本营之一,孔子,以及他的孙子子思{非卫国国相子思,而是孔伋,字子思}在卫国几十年,培养了一大批的儒学信徒。
但是道家门人还没有在卫国有开宗立派的打算,这让卫国的文教事业一直处于一个很尴尬的地位。
毕竟儒学很不受君王们待见。
但是道家不一样了,学术高端不说,就算是道家学说完全对治理国家没用。可是道家还有一个让人向往不已的研究方向——长生术。
人生在世,谁也不想活久一点?过好一点?
子思紧接着说道:“王氏在朝歌附近有封地,足以供养王诩的传教。而列子向来是高洁之辈,以简朴著称。可见,路缦陪同父亲去朝歌,一来有人前尽孝的善举;二来,路缦多半为列子在朝歌附近购买隐居之地,建造房舍为准备。”
“国相之勤政是我等楷模,但卑职不解,为何列子家事会告知国相。或许列子是否早有预料今日?”石伯冉显然不太甘心,站出来询问子思的话中
第2页完,继续看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