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章(4/5)
误的——他不得不赶紧放弃原有的观点。宫晓想做的事情,程戬刚开始纵是不同意不赞成,但经过她的一番摇唇鼓舌的演说,程戬就会认为她要做的事非常有必要,天经地义,必须得做。这时家族里的人都已忙了起来。等他们赶到家时,主事儿的已经把报丧的、买菜的、请响器班的、买棺材的等等诸多事项,都安排专人抓紧出去办理了。留在家的人都被安排着支锅台、找桌椅板凳、去村里存放锅碗瓢盆的地方拉做饭坐席用的东西等等诸多事务。
他们到家没多长时间,去柳屯集上买白布的人已经回来了。几个年长的妇女就负责给每个最亲近的孝子——儿子和亲侄子——一人一顶孝帽、一条腰巾、两条脚巾;儿媳妇、堂侄媳妇、女儿及亲侄女一人一身孝衣、一个头巾、两条脚巾。家族里所有该得着陪灵的孝子,无论亲疏,都有一顶孝帽。不过儿子和亲侄子的孝帽上有两个一尺多长垂条;门次远些的孝子只是一顶一般般的帽子,也没有白腰带和脚布条。关系的远近,从装扮上看就能一目了然。
一般的孝帽都是一块正方形状的白布,三折两折在后面捏成一撮儿,然后用白线一缝,就成了一顶孝帽。
程戬的儿子当时只有两岁,但他也是家族中男子汉的一员,也是孝子级别的,必须给他一顶孝帽。当然,能否给他戴上头则另当别论。当人把一顶孝帽放在他头上,他那麻利的小手就会迅捷地从头上把帽子抓到手里,翻来覆去地玩弄。他不懂得这顶帽子的意义所在,只当是一个难得的玩具。
女人们的孝帽是有别于男人的。她们头上戴的是一块正方形白布折成一条长方形的布条。长约十到十五厘米,宽约三至五厘。根据每个所戴之人头型的大小,用白线连接在一起。戴上去一看,就和电视剧里rb武士头上戴的白布条差不多。rb人在古代无论什么都模仿中华帝国;就似我们头些年盲目地学习西方一样,对他们什么都崇拜,连月亮都感觉比中国的圆。rb在古代尤其在唐朝时,对中国顶礼膜拜到了良莠不分和不顾一切的地步。他们的留学生见到民间老百姓出丧时头上戴的白孝帽很有魅力和魄力及艺术感,于是就照搬去了他们的国家。也管不管他们的父母死不死,动不动就把一方白长巾扎在头上装酷。
现在中国的年轻人还是有盲目地学习西方的。无论从服装、头发颜色和形状都一股脑学人家。满大街都是奇形怪状的发型与五颜六色的头彩。
这都不足为怪。先进国家的无论什么东西,很多落后国家的人都是顶礼膜拜,趋之若鹜,全盘照抄;不学习一下那是誓不罢休。就像我国古代,那是老a角色,万国来朝。中国人当时的任何习俗和举动,在外国人眼里都是经典至尊。哪管什么东西,在他们眼里都是先进的文化。就连中国人眼泪汪汪哭天怆地的哭丧送丧那一套,也全盘照抄,移植到他们的国度向人们炫耀中原王朝的风采。
逝者的儿媳妇、堂侄媳妇、女儿和已经出嫁的堂侄女,还有一身孝衣。缝制好后,穿在身上显得很宽绰肥大,犹如一个飘飘摆摆的大衫子一样,垂到脚脖处。俏不俏,一身孝。就是指穿着这种孝服的女人。再丑的少妇,只要穿上这身服饰,就会平添三分魅力,五分光彩,七分姿色。
负责发放寿衣的人在发帽子的同时,还会拿一方三五寸长的白布块,用针线缝制在孝子的鞋前头。儿媳妇、侄媳妇、女儿、侄女的鞋几乎要用白布覆盖完;一般的孝子和妇女都是三五寸的白布头盖着鞋尖。从鞋子的穿着看,也可以看出亲疏的远近。
像二大伯去世,程戬与宫晓都是比较亲近的人,也是按儿子儿媳的规格发放孝衣孝帽。
把孝衣孝帽发放完毕后,天已经黑了下来。先前派出去买东西的人都已陆陆续续地回到了家里。
这时如果买馍的人回来的话,就可以吃晚饭了。不过门次远些的人,一般汇报过自己所干事情的完成情况后,就回自己家去吃饭。当然,留下来吃也行,随你意,没人强求你。像关系近一点的人,比如程戬,他家是不做饭的,整家过来吃。
吃的都是杂烩菜。厨师把粉条、白菜等几样菜一并放入大锅内,一起炖。做好后自己拿碗盛,想吃多少舀多少。
程戬与宫晓都喜欢吃这种菜。不知为什么,这种大锅煮出来的大杂烩,味道就是好,吃起来那么有滋有味。宫晓回城后,有时也学着过事时大师傅的做法从放菜、下料、再到火候按部就班地做出来,但还是没有那种大锅做出来的有滋味。——她可是虚心向那些厨师认真请教过的,就这还做不出人家的味道。
吃过饭后,执事的和二大伯家的两个儿子商量了一些事情之后,就连同那些厨师、打杂的一并离去了。院里只剩下他们这些堂兄弟和自己的媳妇。当然二大伯的亲女儿也在场;有个别的堂姊妹也会留下来。人们不可能都干坐着,会聊一些话题来消磨时间。
由于这时逝者还没入棺,直挺挺地躺在堂屋的正当门。白天人们来来往往的热闹非凡,还不觉得怎么,但一到夜阑人静时,尤其是有夜风突然吹拂的时候,难免会令人心里膈应。胆小的则毛骨悚然,惊恐万状。虽然为了缓解人们的紧张心理,院子里早已换上了二百瓦的大灯泡,照得院里亮如白昼;每个屋子里的电灯全打开,几乎与白天一样。但你一看到灯光
第4页完,继续看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