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重回塞北(1/2)
在李小芬努力拼搏、踌躇满志要考上梦寐以求的县一中时,一天正在上课时,李小芬被伯父叫回了家中。因为有人举报,说李小芬的户口不是山东的,所以,被禁止在山东中考。所以,李小芬必须得回东北老家中考。李小芬至今都不明白,到底是谁举报了自己?到底是谁这么不容忍自己?
李小芬生平第一次体会到了社会的冷暖……
李小芬一百个不情愿地又回到了东北林场家里的学校。80年代的时代,李小芬有两种选择---直接考中专,或考高中。考中专,意味着在那时就基本有了工作保障。可考高中,意味着你有可能还是没有文凭没有工作!李小芬不知哪来的勇气,坚决不考中专。父母再次选择了支持。
如是李小芬以全林业局第一名的成绩,考到了林业局一中。
没有兴奋,没有太多的快乐,李小芬在无奈和质疑声中来到了林一中。
海山林业局的总部在海山镇上,那里算是林场孩子认为的大城市了。有楼房、有火车、有医院、有学校等等,设施确实是各个林场无法比拟的。从李小芬家的建设林场到海山镇,要坐3个多小时的大巴。很明显,李小芬必须住校。
开学那天,母亲给李小芬准备了好多炒好的带肉丝的咸菜,咸菜放不坏,如此可以吃很久。母亲和李小芬带着行李包裹等到了海山镇,来到林一中。学校给分了宿舍。
宿舍区坐落在林一中的北边区域,一排二层楼的房子。女生都被分配在二楼,男生被分配在一楼。楼房内没有厕所,如果想去厕所,必须得下楼到楼外面的一个公共厕所。80年代的小镇,治安还不是那么好。经常有女同学上厕所时发现有人偷窥或藏匿着男人……所以,为了安全,女同学共同的规则是:晚上尽量少喝水,如此夜间尽量不起夜。宿舍东走的尽头,是学校的食堂。山里的孩子都很节俭,平日里基本不去食堂买什么菜,就是买点馒头、粥等主食,回到宿舍就着自己从山上家里带来的咸菜吃饭。所以,那时宿舍的一道风景,就是你进了宿舍,第一眼映入眼帘的,是走廊窗台上整整齐齐地摆放的一排排的大大小小的装满各式各样口味的咸菜的**子。到了周末,是同学们的牙祭时刻。因为只有周末,食堂才会供应肉馅包子。那时,所有的同学都会挤去食堂买包子,去晚了根本买不到。至今李小芬都觉得林一中的大肉包子不知为何怎么那么美味!“回味绕梁三日仍不绝于味蕾”……
李小芬被分到最大的一间宿舍,也就20平米左右的宿舍,上下铺总共住了20多个人。宿舍的同学,都是海山林业局山上各个林场的孩子。李小芬并排的床铺,是一个性格很沉稳的女孩子,上铺,是一个地方来的亲属关系的两个女孩,性格很开朗。其他床铺的人,高高矮矮、胖胖瘦瘦的,五花八门,形形色色。其中有许多同学初中时就在一中的初中部读的书,对海山镇自然是熟门熟路,一副城里人的模样和姿态。对李小芬这种纯粹大山里的孩子,和林业局当地的孩子比,似乎是低人一等的乡下人。
高一上课后分了班,起初一个学年总共是8个班。李小芬一心只有学习,起初也没什么想法。但上课后不久,李小芬渐渐知道了一些八卦。原来李小芬被分的班级是所谓的“沟里班”,同学基本都是从山上考来的,镇上的同学,大多是成绩并不是很好的学生,而大家公认的重点班是一班和二班,当地学习成绩好的同学都集中到了那里,而且八卦说,好的老师也都配给了一班和二班。
李小芬第一次有了挫败感和自卑感!觉得自己无论成绩如何,还是没用,照样不被重视。这与李小芬在山东初中时的境况比,真是一个天上一个地下。本来就是无奈中回到塞北,再如此境况,李小芬第一次觉得,人生或许不是努力就有结果……
而且,初到林一中,尤其是接受过了山东石海老师、王华老师那样优秀的师资教育后,李小芬最不能接受的就是自己在林一中时部分老师的师资水平!讲课不知所云,当李小芬拿着不懂的问题请教老师时,老师不言不语。一次不说,李小芬以为是老师没听清,二次、三次、四次……多次的证明后,李小芬相信了自己的武断----“或许老师根本就不懂”!
而且最初时,李小芬还常常听到:“在山东读的书,考第一没什么了不起,到我们这里就不一定了。”
无奈、挫败、失望……或许是李小芬刚开始时最多的心理体验!
但这一切并没有击垮李小芬,反而更激发了她的斗志:“要时间来说话吧!”
李小芬真心感谢那2年多的山东的哪怕是农村的教育!因为那培养了她坚韧、坚持、努力和永不放弃的性格!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她自主学习的意识。老师不能给,那么就自己学!
为了能懂,李小芬想尽一切办法。那时的林一中,没有开放的图书馆,所以,每到周末,李小芬跑的最多的地方就是镇上的新华书店。不舍得花钱买书,就蹲在那里看。自己也会买些的什么“中学生数理化”、定些“学习报”等,还有就是借阅同学的一些课外辅导书……帮助最大的是,当时李小芬的妹妹李小华在丹江市读书,李小芬让妹妹给自己买来北京几所重点中学出版的课外辅导书,那些辅导书,开启了李小芬的部分疑惑,也开启了李小芬林一中几乎自学的求学之路……
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