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7章 与僧谈禅(3/3)
义问题,在此有想听听禅宗观点。“了悟空性,就能放下一切,也就是《心经》所说‘心无挂碍’。人一旦摆脱名缰利锁,就有一颗自在之心,还有什么事不可以全力去做?与儒家所说的以出世之心,做入世之事差不多。”谦让三言两语解开程庸心结,他心中欢喜,大概悟了?
“三祖为四祖‘解缚’,‘缚’其实就是心结吧。”程庸似有所感。
“心锁困扰人,不过人性被缚范围更宽泛。心锁解开,人会感觉生在一种喜乐状态。”程庸听谦让布道,有点王阳明心学意趣,不过确实分不清它们差异在哪?
“法师,《金刚经》说‘无人相,无我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是说不能有分别心。可平时教学时,面对不同学生怎能不起分别心。好学生谁不欣赏,可总有几个顽劣、愚笨的孩子,让人头痛不已,不知是放弃好呢,还是明知做不好,还努力去做。”
谦让哈哈一笑:“这是好事啊,说明你前世欠了他们,从因果上讲,前世不欠,今生不见。”
法师也真幽默,程庸心中一急,抢道:“我前世可没欠他们啊!”
“那更好,你善待他们,会得善缘,等着他们来世还你吧。”谦让微微一笑。
“今天的人礼敬佛陀,多数是为功名,为利禄,祈求家庭平安幸福。”沉默了一会儿,程庸又想到一个问题。
“那是,那是,从你们教育角度说他们是小学生,佛教上称‘下士道发心’,佛门广大一切都可容纳。”说完示意南心客换一下茶叶,南心客换茶的同时,对程庸使了眼色。
“不急,不急,还有什么要问的?”谦让法师朝南心客摆了摆手,看了一下时间。
“在读《六祖坛经》时,神秀的偈子‘身如菩提树,心如明镜台,常常勤拂拭,勿使惹尘埃’;慧能的偈子‘菩提本非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神秀倡导的修行之法叫渐悟,而慧能叫顿悟?神秀讲‘有’,慧能讲‘空’。其实神秀不能算禅宗,他所讲的近乎儒家思想,或者说是中国本土文化,这种想法不知道对还是不对,请法师指正。”
“佛教不说对错,你这样理解也行,自《坛经》出世后,多有争论,想必你也看了不少,五祖将衣钵传授,就已说明,谁传承了禅宗。”
“我看时间也差不多了,师傅从早上开始一直没休息,还是休息一下。”南心客出面叫停。
程庸决定问最后一个问题,“谦让法师,上午我在寺院中看到这一联:‘佛法在人间,客来须有意’,还有偈说‘佛法在人间,不离世间觉,离世求菩提,恰如觅兔角’,可以说求法无处不在,何必拘泥于形式?一定要到寺院中?”
法师依旧微微一笑,不置可否。“梦幻空华,何劳把捉”,一切尽在不言中。
程庸只得告辞,谦让法师起身相送,“法师不用客气,多有打扰。”
“如果有空,不妨来喝茶。一切都是缘,有缘自会相见,不必执著。”
宏远送他们出门,“大和尚说‘尘梦未醒人自苦,悟不一定好,不悟不一定不好’。”
程庸顿觉心地一片空明,蒙于其上的尘埃片片掉落,渐次消弭。再次回望山谷寺,回味谦让那谒。
(本章完)
本章阅读结束,请阅读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