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52 华佗的书童人选问题1(1/2)
而华佗和李当之也只是笑了笑,并没有回答金珏提出的这个问题。
等二人走后,金珏才终于想明白了其中的关窍。
若是用汉本草作为书名的话,其效果比起‘神农’二字,毕竟,汉仅仅只是朝代名,并不是人名,后人一听这名字,就会想到这本书最有可能的是像传说中的那样,集合了秦汉时期所有医者的智慧而最终由华佗或者李当之将之搜集起来,并编纂成书。
但若是用神农二字,意义就完全不同了。
首先,神农是一个人,是古代先贤,神农亲自尝百草救治天下苍生的故事,不知道已经在华夏大地上流传了多少年,因此,这本书一旦面世,起码在百姓们层面上,绝对可以得到天下百姓的膜拜和爱戴,由此,愿意学习医学的人就会变得越来越多。
其次,这本书最终成书并面世,当时,以及后来有识之辈们一看到书名,当然不会天真的就认为,这就是从神农氏便开始传承的书籍,但他们也不会将这本书看成是集合秦汉时期所有医者数百年知识的大杂烩,就如同秦国相国吕不韦让其门下门人们编纂的吕氏春秋一样。
这样,反而才有助于替华佗或者李当之扬名。
相对于不计较个人名声的李当之,反而是华佗这个师傅更重视个人名誉。
金珏作为穿越者,知道这一点,实际上,华佗身边亲近的人,也全都知道这一点。
不过,金珏,华佗和李当之也都知道,真正想要看到金珏想要看到的《神农本草经》面世,没有一二十年是很难办到的。
相反,无论是华佗自己著述的《青囊书》,金珏让人替华佗编纂的《华语》,张羡著述的真正的《伤寒杂病论》,以及经由金珏提议,结合华佗、张羡和于吉,这个历史时期内,大汉境内三大名义共同编著而成的《千金方》,反而是更加容易,能够在更短的时间里面世。
一方面,这几本书,对于华佗、张羡和于吉而言,都是现成,因为,他们三人的医术早就已经成型,著述这几本书,只是一种将他们各自的医术形成文字的一个过程而已,至于以后,顶多是多看一看一些奇难杂症,多积累一些相关的经验,再以后记或者后篇的方式,补录到当年新印刷出来的新书当中即可。
这其中,稍微有些繁杂的书,就是金珏力主一定要编纂的《华语》。
所谓《华语》,就是金珏打算效仿孔子的弟子们记录孔子平时的言行而汇总成册的一本书,儒家经典书籍之一。
论语可以说是真正提高孔子在华夏文化圈地位的一本书。
金珏如此做法,既是在提高华佗在华夏医学界的地位,同时,也是在用华佗在民间百姓当中的声望,进一步提升医学的地位,进而将医学拔高到与儒家,道家和法家能够相提并论的四大文化流派之一。
金珏在益州境内,也只会在益州境内压制儒学,也因此,他在益州境内推行的新法或者新政,对于大汉境内的儒学打击很微弱。
金珏在益州境内力挺法家。道家和医家三大文化流派,仅仅只是为了埋下一颗种子而已。
至于这三大文化流派究竟是否真的能够在未来在之后的历史朝代中,形成与儒家分庭抗礼的实力,还得看这些流派承继者们各人的魄力和能力,若都是像历史上的墨家那样,墨翟一死,信徒们便只顾着各自的信仰或者利益形势,而不注重学派的继承和发展的话,也就活该他们会沉寂于历史的长河之中。
这本书编纂起来相对较难一些,一则,愿意参与进来的识字的人很少,金珏只能慢慢寻找并加以培养,幸运的是,他的义父华佗是一个非常看重个人名誉的人,并没有将金珏专门派驻到身边收集他平日言行的书童培养成医者。
不然的话,换做李当之,这个任务完成起来,会是非常艰巨的,因为,到现在为止,李当之已经将金珏派到他身边的三个书童全都培养成了为他编纂《神农本草经》而服务的技术工种,比如,专门采集药材的药童,专门为药草绘图的画师,等等。
第三次之后,金珏便再也没有向李当之身边派过任何一个书童。
金珏派人到李当之身边,自然不是为了搜集李当之说过什么话,而是想从他口中听到一些华佗曾经对他说过的话,仅此而已。
也幸好,随着江东和淮南地区再次陷入到战争之中,得知当初那个瘸了一条腿,惶惶如丧家之犬一般的半大小子金珏居然已经成功夺下了整个益州刺史部,华佗那些在江东地区或者淮河两岸定居的徒弟们也纷纷想办法,经由汝南郡、南阳籍,分批进入到了汉中郡。
这其中,就有吴普和樊阿,与李当之不同的是,他们二人对于金珏一定要编纂《华语》这件事,不但相当重视,而且,也都非常积极地再配合这项任务。
吴普樊阿比李当之更加出名,并不是没有任何原因的,一方面,他们二人在医术方面的确是远超李当之本人,至于华佗教出来的其他弟子,顶多也就与李当之相当,这是华佗当着金珏的面,他自己对一众不远千里来到汉中郡投奔他的弟子,亲自给出的评语。
其二,事实上,相比平时生活里都沉默寡言的李当之,吴普和樊阿相对更为善谈一些,他们二人的医术之所以高明,除了他们自身的天赋使然之外,还有另外一个非常重要的点——勤学多问,以往,跟着华佗学医的诸多弟子当中,
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