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四十八章 决战陕西(1/2)
周大勇率领的队伍在整个河南摧枯拉朽,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连克开封、洛阳等要地并席卷整个河南的时候,萧轩所率领的队伍在集结了整编后的志愿师主力及革命军第二军、第三军、第十军三个军总共五万左右的兵力也迅速通过太行向西开进,分中北两线分别向宁武关与大同方向开进。北线经过加强的第十军由李自成及大同社社员张远率领,主要由当年李自成等人的旧部并经过一定的整训改编组成,兵力约两万人,以骑兵为主。而萧轩所率领的队伍大概为三万五千人左右的兵力,经过太行代县方向直攻宁武关。
经过起兵以来的不少作战,尤其是京城攻防战以来领导新式军队的作战,有了从基层上报和总结出来的更多经验之后,萧轩在领兵和指挥上也多少有了一些心得。因为新型军队战斗力更强、同等情况下所需要的战线厚度更小。从本质上说一个团大概就相当于明军体系内的一个正兵营,能够有效指挥的上限就不是七万到十万人左右的战术集团,而是三四万人左右规模的部队了。
更何况崇尚机动和主动作战的情况下,以步兵为主,骑兵为辅的三万人左右的作战集团在行军作战便捷性方面同十万人规模的主力集团根本不同。在这三万人中,精锐的志愿师自不用提,第一军和第二军六个旅在革命军三十个旅中也属于比较突出的主力部队,前教导旅和近卫营与勇卫营等骨干部队的比例很大,因此以这个力量配合李自成等人所率领的队伍,萧轩并没有感觉在力量投入方面有什么不足。
当然这样一来,也让重新有了扩军建军特权的秦王朱存机、晋王朱求桂等人信心大增。陕西布政司做为明代军事重地之一原本拥有的还算像样的队伍就不算少,而且民风也不算太差。这数个月以来,从甘肃到山西,还算像样的队伍至少发展到了二十万人左右的兵力,在留有相当比例的看家骨干的情况下,仍然能够凑出十多万人的主力集团。
志愿部队的强悍战斗力自从京城攻防战之后明廷内很多人都有所了解,不过其他军队的战斗力,特别不断的扩充兑水之后,在很多人看来充其量与建奴一个水平罢了。如果建奴没有太多的骑兵或马匹,只靠以步兵为主的队伍同比较像样的明军交锋。或许五六万左右建州军主力全阵容是明军战略集团很难面对的,可要仅仅是三万建州军主力左右,那么十几万还算像样的明军在指挥不犯严重错误的情况下还是很有把握抗衡对手的。
因此朱存机对即将到来的宁武关这一场依托地利和防御为核心的决战很有信心,甚至觉得应该借此机会打出一个全歼来敌主力,一举逆转乾坤的战例来。
晋王朱求桂则还稍微谨慎一些,认为崇祯所率领的那些队伍不可轻视的战斗力还是有的,即便以四五倍左右的兵力与之对抗,也只能扬长避短,在以防御为核心的作战中拖住对手,等待关外的关内的主力决一胜负。
对于西北建军和战略方向,应天朝廷方面也十分重视。因为陕甘经略是一个有可能抛出来充当炮灰而且十分重要的角色,还在放开了束缚的藩王那面可能捞不到什么好处,成为替罪羊都有可能。因此在很少有人能够在这种情况下肩负重任的时候,还是在魏忠贤时代曾经还乡的孙传庭在这个时候主动站了出来,负责协调陕西布政司原有军队乃至秦王、晋王等人所率领的队伍作战,以求将整个陕西的力量整合起来。
孙传庭这些日子在视察了各地军营之后也认为如果敌军的兵力规模真的只有三万人上下,兵力规模还不算多,只要有三四倍左右的兵力,并且在作战中不冒进,那就可以立于不败之地了。或许是因为那位崇祯帝在很多地方的倒行逆施彻底吓怕了一些人的缘故,往日里军营里很多弊端,还有地方上的诸多弊政,似乎都在过去的数个月里减轻了不少。这也让军队内的很多基层官兵似乎看到了“中兴”的希望。四十个营二十万左右的步骑主力大军的士兵气也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不少,不再是过去连遭灾害还要承担不少税赋时候军心动荡的时候了。
“听说那伪帝的手下有一支及其精悍的队伍,战斗力很强,你们可千万不要存轻视之心,即便要在宁武关之外依托地利同对手野战,骑兵以外的部队每到一处都务必要做好修筑墙垒的准备。而且兵力也不益分散,至于后勤不用各军太过担心。秦晋两地的不少边关商户还有地方上的士绅们这一次对军队的支持力度,是以前的时候少见的。。。”
孙传庭觉得兵力明显劣势的敌军这样轻兵冒进,似乎是必败之局,可不知怎的,还是隐隐的感觉到了一些不安。因此决定亲自随军驻到军营之中,以督促各军在守备特别是防备夜袭和扎营的时候千万不能松懈。
当得知陕甘方向的敌军打算集中重兵死守宁武关,并且准备同自己率领的队伍展开决战的时候,萧轩的心也彻底的放了下来。对于战胜对手,虽然没有十足的把握,不过必要的胜算还是有的,萧轩担心的是整个西北的战事久拖不决从而有可能发生的变故。对手集中至少十万以上还算像样的队伍打算与自己进行主力决战,这毫无疑问会让战事的进度变得明显更快了。
距离宁武关方向并不算太远的时候,萧轩召开了一次临战军议,在军议上,已经懂得了不少新思维方法的大同社骨干们不负所望的提出
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