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3章 登科后(1/2)
“如果只是这样的话,这翰林塔也没大多意思,甚至没有存在的必要了。”张欣意心里想着,而且,她觉得如果翰林塔只是这样的一个存在的话,翰林学院的前辈们早就应该将着翰林塔给撤销掉了。
毕竟这种填鸭式的灌输没有多大的营养,对学生往后的修行也不会有什么帮助,甚至还会适得其反。
然而,翰林塔至今依旧还存在,照这石壁上的字迹来看,存在的时间已经相当久远了。
至于诗文的话,张欣意的脑海里有更多比这墙壁上绝大部分还要好的诗文,毕竟前世那么多杰出诗人他们的经典之作张欣意还是能够背诵出所学过的三五成的。
不过即便她脑海里有那些李白、杜甫、白居易等等诗人的作品,可她修行起来的话也是需要自己去感悟去意境共鸣的。虽说与眼前这些诗文比较起来有些麻烦,可感悟到的却都是自己的。
沉吟了许久,张欣意索性不再虽说对于修为的增长有很大的帮助,这种几乎是强行灌输的东西让她还是比较的不舒服。
想了想,张欣意闭上了双眼,忽然由眼前这翰林塔内的题诗让她不由得想起了前世唐代时进士们及第之后都能在慈恩寺的雁塔中题名这件事情。然后又以此延伸想到了孟郊的《登科后》一诗:
登科后
昔日龌龊不足夸,今日放荡思无涯。
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这是四十六岁的孟郊在第三次应试进士及第后做的平生第一首快诗。单单是看这首诗就能够想象得到当时的孟郊是多么的得意了。
在这首诗浮现过张欣意的脑海中的时候,一种思维上的惯性让她联想到了孟郊的生平,前半生孟郊可谓是穷困的紧,同时也是一个孝子,《游子吟》一诗以及他三次应考进士都是应承母亲之命前去参加的,这可看出他的孝。
而《游子吟》一诗其实也从另一个侧面描写出他家境贫寒“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如若家境好的话也便不需母亲来替他缝衣了,当然,妇女缝衣制衣在古代寻常人家也属正常的。所以至少可以反映出孟郊的家境不是很好。
“昔日龌龊不足夸”开篇就点出了前世生活上的困顿以及思想上的局促不值得再提了,意思就是一种苦尽甘来往日的苦不值得一提。
而今天自己可以无拘无促地尽情畅想着未来,一种心花怒放神采飞扬的爽朗精神可以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
慢慢的,这首诗的意境开始缓缓地浮现在了张欣意的脑海之中。
虽然孟郊所言往日的局促不值一提,可在她脑海的意境画卷中依旧还是浮现出了孟郊往日时生活上的困顿思想上的局促的画面。
而后,一幅长安的繁华盛世徐徐展开,一名四十多岁的中年男子骑马疾驰游走在长安的街头,虽是不惑之年,可却表现出一副“鲜衣怒马少年时”的春风得意模样来。
而长安街上的游客、行人见之却并未觉得有异样,反倒是纷纷投来羡慕的目光。
……
“张欣意进去已经三天了吧?”杨泰隆到龚择安的办公室进行了例行的教务汇报之后,龚择安也是想起了这事,就问道。
“是的。”杨泰隆点了点头。
龚择安将目光投向了那翰林塔所在的方向,然后接着说道:“也不知道她的悟性如何,已经好久没有学生能够通过第一层塔了啊。即便是这一届的三公子之中也没人能够通过。”
说起这个,杨泰隆的脸色也变得凝重认真起来,他自然知道那翰林塔究竟有多难通过:“即便是老师,当初好像也是第二次进去之后才通过第一层的吧?而且两次加起来一共花了十五天的时间才通过第一层。”
杨泰隆并非是在揭龚择安的短,而是想说明那翰林塔是多么的难以通过。因为他学生时代也都不曾通过第一层翰林塔。
龚择安点了点头,叹了口气:“我的悟性都不及石敬,石敬当初可是只花了九天的时间,第一次进入翰林塔的时候就顺利通过了。”
不过龚择安的语气之中有惊叹也有一丝担忧与惋惜。
杨泰隆也是感慨不已,他自然知道自己的那位师弟是多么的了不得,当年同辈当中,整个翰林学院就没有一个人能够与他比肩的。
只可惜石敬身上一直存在着一个问题,不然估计很早之前他就已经突破到翰林之境了吧?杨泰隆心里想着。
“想要在有限的时间内阅读并领会完第一层的诗文,那可是一个庞大的工程。”龚择安接着说,“没有一定的悟性那是几乎不可能的。”
“是啊,况且翰林塔每一次开放消耗都是极大的。”杨泰隆现在掌控着翰林塔的开启他自然知道其中的一些东西。
每一次翰林塔的开放都需要消耗巨大的资源,这消耗的资源与学生进入其中的人数、天数成正比。
所以每一次翰林塔的开放都会限制人数限制每个人的天数,而且这里边还与修为有关,修为越是高深的儒修进入其中只要是参悟上边的诗文者,都会给翰林塔带来消耗,除非是进入其中题诗的人。
但是每一个能够进入其中题诗的人都是翰林学院的先贤大能之辈,即便是当下的龚择安都没有资格进入其中题诗。
因此,在翰林学院的老师当中又存在着这样的荣誉:进入翰林塔题诗!
这是一个对翰林学院的老师们来说是无上的荣誉!
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