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四六章 风雪五国城(1/2)
徐还弹劾岳飞!
消息传出之后,在朝野引发不小震动。
徐还给所有人的印象一直很好,战功赫赫,力挽狂澜,为人忠义仁孝,方方面面都可圈可点,似乎找不到丝毫瑕疵。
也正是因此,才被天下人敬仰爱戴,威望非同寻常。
但是这一遭,徐还的做法实在有些……惹人非议。
岳飞是谁?
那也是战功赫赫的忠直之臣,最为符合儒家礼法观念,怎么看都是为臣之道的典范楷模。
最近这段时间在郾城大获全胜,击退了金国四太子兀术,眼看着已经逼近西京,甚至有收复东京的可能。
这可是士大夫,读书人一直以来最大的愿望。
某种程度上,此战信息程度超过了徐还在西北击败西夏,收复河东。
这段时间,岳飞在江南的声望极高,得到广泛赞誉。
尤其是那句“直捣黄龙,迎回二圣”,这可是大宋当前最为缺乏的信心和豪气,让人眼前一亮,心头一震,热血上涌。
这才符合天朝上国该有的气度和血性。
迎回二圣,一雪靖康之耻,也是许多人的夙愿,至少在表面上符合政治正确。
这种情势下,徐还弹劾岳飞?
什么意思?
轻敌冒进,谎报战功,这等鸡毛蒜皮之事,在郾城之战巨大的胜利前也算事?
简直就是鸡蛋里挑骨头,故意找差。
那么,话说回来,徐还为何给岳飞找茬呢?
在有心人的引导下,什么徐还与岳飞素有旧怨,徐还没有容人之量,嫉贤妒能之类的说辞全都出炉了。
徐还的形象顿时打了折扣,许多人对此不解,甚至有所质疑。
甚至连徐还素日的舆论阵地文澜书院,这次都多有微词,结果有些出乎意料。
朝廷借着这个由头,吩咐枢密院调查情况,打了胜仗是不假,但朝廷的法度不能违背,该调查,还处罚的程序不能少。
枢密院和御史台的稽查官员已经在前往颍昌府的路上,最终是个什么结果尚且不得而知。
但可以确认的一点是,岳家军的赏赐没了,被朝廷名正言顺地暂扣了。
消息传到颍昌府,顿时一片哗然。
岳家军上下义愤填膺,甚是不满,明明打了胜仗,朝廷不仅不赏赐,竟然还要调查惩处,这算什么事?
什么叫轻敌冒进?
分明是张俊和王德私自撤退,导致岳飞身处险地,这不是颠倒黑白吗?
至于谎报战功,这不是朝廷的一贯做法吗?
再者说,岳翻只是增加了一两百人,凑了个整数而已,古往今来的惯常做法,也是为了数字漂亮,朝廷有面子。
枢密院本以前也经常这么干,怎么到了自家这里,就出问题了呢?
故意找差!
朝廷此举当真是寒心,打了胜仗之后不赏赐,反而要打压,一贯的尿性实在可恶。
这样的朝廷,效忠还有意思吗?
岳翻心中那个念头越发强烈起来,看向东南的眼神里也多了些许不屑与恨意。
张宪要冷静的多,没有丝毫诧异,甚至觉得此事理所应当。
大宋向来如此,打压武将,尤其是立下战功之后,会找各种各样的理由打压,为的就是避免武将骄纵,难以管控。
借着这等小由头,给大军找点茬,暂时克扣赏赐在情理之中。
当然了,还个要紧原因,大概是岳飞喊出的那句口号。
官家必然生气是必然的,这才只是开始,岳家军的苦日子在后头。
张宪奇怪的是,弹劾奏疏是徐还所上,这是为什么呢?
徐驸马这两年虽说与岳飞不怎么来往,甚至还传出不睦的留言,但作为岳飞的亲信,张宪最为清楚,两人之间并无什么过节。
何至于到这个地步?
若说徐驸马弹劾是出于私人恩怨,张宪是不信的。
徐还就不是那种人,断不会如此狭隘。
那是为何呢?配合官家打压岳家军?
张宪是个明白人,他已经看出凤翔府和临安之间已经貌合神离。
不过是碍于形势才没有撕破脸皮,他怎么可能与赵构联手呢?实在不合常理。
徐还做事,也断然不会无的放矢,那么他此举意图何在呢?
……
因为徐还的一封奏疏,大宋上下风云起伏,惴惴不安。
而北方的金国,则是另外一番景象。
时间已经来到绍兴六年年初,会宁府所在的东北已是一片冬天雪地,厚实的积雪,呼啸的背风,让五国城显得越发萧瑟寒冷。
残破漏风的房间里,一伙人围在墙角,一堆篝火带来了意思温暖,让一众人趋之若鹜。
这群人里有男有女,几年之前,他们都是养尊处优的富贵人,在东京皇宫里,烤着银霜炭,有地龙取暖,貂裘棉衣,温暖如春。
然而现在,一个个蓬头垢面,衣衫破烂,身上随处可见冻疮,模样实在惨不忍睹。难得两眼无神,女人的目光呆滞,好似行尸走肉一般。
他们便是被金军掳到北方来的宋国宗室,如今过着人不人,鬼不鬼的阶下囚日子。
人群中间一个苍老的男人,从体型和肤色上看,过去应该是养尊处优之辈,在一群人中地位也最为尊崇。
没错,他就是赵佶。
败了大宋江山的道君皇帝。
从高高在上的一国皇帝,成为俘虏,成为如今的阶下囚,简直生不如死,可惜他一直没有自杀的勇气。
“官家切莫灰心,前日
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