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两百六十三章:大宗货物(1/2)
只是张正书要改变宋朝,又怎么会掉进“实业误国,炒房兴邦”的怪圈之中?做实业,才是张正书要做的事!
“京郊么?”
张正书想了想,觉得这个事情可以有啊!汴梁城中的商铺,和汴梁城外的商铺,那就是两个截然不同的概念。但是,客流量却不见得会少到哪里去。更何况,这东水门附近是汴梁城粮仓所在,广济仓、广盈仓、富国仓。万盈仓、永丰仓都在左近。汴河河运之利就不用说了,要是靠河很近的话,还能私自建一个码头来卸货。张正书的打算是通南北之货,河运是绕不开的,那么建立这样一个超市,也算是因地制宜了吧?
“能去瞧瞧么?”张正书提出了要求。
林百间不料张正书真的要做这个“杂货铺”,一时间也愣住了,良久才说道:“当然可以……贤侄啊,不是伯父多嘴,你这杂货铺,怕是无法赚钱罢?要不这样,伯父有些路子,能找到一些盐引,你贩盐也比做杂货铺好啊!”
宋朝对盐的管制比较松动,哪怕是私人,只要向官府交费就可一获得“盐引”,在指定地点采购、售卖食盐。当然,在繁华地段是绝对禁止售卖食盐的,因为那是官盐的买卖所在。宋朝的物价从开国到元符这些年,已经不知道疯长了多少倍,但是盐价却是比较稳定的,在三十八文到四十五文一斤来回徘徊。
虽然盐价稳定,可架不住量大啊!是个人你就需要吃盐,别看量小,可日积月累起来,那就多了。怪不得林百间说,贩盐是一个好买卖,这确实是一个很赚钱的行业。要不然,西夏也不会凭着一个青盐就能紧紧咬住和大宋的贸易逆差。
在西北,因为走私猖獗,西夏的私盐价格又比官盐低,所以西北两路不知道多少人参与了这一场私盐的狂欢,甚至不管是商,还是民,甚至是兵、将门、匪,都形成了一个默契的圈子,是一个外人突不破的圈子。
不然你以为,为什么大宋在尚有余力的时候,为何不把西夏往死里打?就是因为隐隐有利益的纠葛,让每次西夏都在千钧一发的时候,大宋的军队就泄气了。真的是大宋没能力打掉西夏吗?不见得是,但青盐在里面的功劳,是毋庸置疑的。
也就是赵煦这个愣头青,硬是再挑起了和西夏的争端,一下就把西夏的虚弱暴露出来了。这一次,赵煦不管什么潜、规则,不管什么私盐之利,总算是打破了宋夏之间的僵局。
然而就是因为这样,青盐之利进入了大宋商贾的眼中,他们才发现原来在“苦哈哈”的西北荒芜之地,居然还有这么一个藏着巨大利润的产业。林百间的消息自然是灵通的,所以他也提议张正书做私盐,而且是合法的“私盐”。
只不过,张正书并没有这个打算。
私盐之利不少,但是于国无利,张正书并不打算在这一个方面投入精力。
“先看看那塌房再说吧!”张正书没有回绝,而是打算看过那“仓库”再说。所谓的塌房,其实就是仓库而已。林百间在汴梁城有那么多间商铺,他的仓库也是不少的。但可以说东水门的这一个仓库是位置最差的。倒不是说没有河运之利,而是因为太靠近官仓,路过的漕运之船太多,导致船运之利大大下降,成了鸡肋。食之无味,弃之可惜。
如今有人要接手,林百间还是挺乐意的。张正书出了林家,吩咐在外间相候的来财跟着林家的人,把菜运到新门、东青门、霸子头三处菜市去售卖,而他自己则跟着林百间去东水门。
林百间领着他到了东水门外,看着东水门郊市还算繁华,是个不错的地段,张正书点了点头,心道:“人多就好,起码客流量不会少……”再仔细看,这东水门的郊市倒也奇特,居然很多都是卖花的小贩,整个郊市就好像一条花街一样推销花苗。宋人喜欢花,不仅戴华,还会用鲜花装点门院,鲜花的销量一直很不错。
除了卖花的小贩之外,就是一些小吃食了,还有酒肆茶舍脚店,卖鞋的、租轿子的……繁华的郊市真的出乎张正书这个后世人的意料。林百间的这个仓库,就隐藏在郊市下方不远处,在一片柳树林的后方。
说是毗邻汴河,其实还差着一点路程的。当然,总的来说还算是有河运之利的。
林百间让仆人去打开塌房的门,一股烟尘扑面而来,张正书皱了皱眉,退后了两步,捂住了口鼻。
“贤侄,不好意思了,这塌房甚少使用,不知道积尘几何了……”林百间有点尴尬地说道,其实这就是他买下的地皮而已。至于什么仓库,他是不看重的。可惜这也是他少有的败笔之一,这个仓库买下来之前,林百间想着这个仓库转手会卖挺多钱的。然而他却估算错误了,虽然东水门的郊市不输其他城门处,然而因为接近官仓所在,漕运船只络绎不绝,即便是有着汴河之利,也无法停船。这样的地势条件,这个仓库的价值就大打折扣了。
这些年来,不是没有人问价这个仓库。但是林百间做生意的原则是,不赚到一半以上的钱银,他是不会出售的。所以,这个仓库一直丢空在这,完完全全是浪费了。其实别的不说,把这个仓库一改,都能建成一个大大的园子,比住在汴梁城里面宽敞多了。
可惜,林百间没有炒房子的概念,他只想卖商铺。
张正书前前后后打量了一番这个仓库,发现这个仓库确实挺符合他的要求的。关键是,汴梁城
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