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9 英国人澳奥不分(1/3)
在帝国国防大学的第三学期来临之际,奥地利维也纳也发生了和之前伦敦这边差不多的恶性事件,示威者因不满法庭的判决和警察起了冲突,示威者死亡过百,受伤近千,维也纳警察的伤亡数字也超过了五百,其中有5人殉职。
这边的学院老师无意中提了一嘴,由于这名老师的口音有点问题,加上说的有点快,福克斯和很多学生都把奥地利听成了澳大利亚,除了澳新三人组有些懵比外,其他的人听错的基本都把目光看向了福克斯他们这边。
鬼知道奥地利这翻译是怎么来的,英语读着不像,德语读着也不像,大概是当初翻译为中文的学者是个不会官话又明显某些音节不发音的人,毕竟单单长江以南就是十里不同音,鬼知道什么情况。
有时候不单止要怀疑一下中国的蜜汁翻译,也要怀疑一下英国人乃至欧洲人的蜜汁翻译,正常来讲,应该某国人自称他是xx国,即便自己不会对方的语言,应该也跟一下他的发音,比如俄罗斯的话俄语差不多可以听出来是俄罗斯,英语的话不懂的人听出来的则是“罗刹”,而不是什么俄罗斯……
“要说这维也纳啊,那可是音乐之都……”台上的老师仍旧在黑板上一边画图一边讲解这次的奥地利事件,台下的学生们才反应过来原来说的是奥地利而不是澳大利亚。
“真不知道奥地利这个词怎么传到英国这里读音就变得和澳大利亚差不多了,没留心听还真没听出来。”新西兰人莫罗两手一摊,苦笑道。
柯林斯啧啧两声:“嘿,那边的美国人也是这么叫奥地利的吗?那边的牛仔们不会以为我们当时在欧洲是分开两拨人自己打自己吧?一拨人是战友,一拨人是敌人?”
福克斯笑了一声,考虑到是课堂,没太过分,他接着说道:“有这个可能,他们那边的记者可是跑的比所有国家的记者都快,抄写员可能抄的时候也当成澳大利亚了,又或者反过来,谁知道呢。”
这年头跑的最快的不是某岛行政区的记者,而是美国记者,特别是纽约时报的记者。
当年纽约时报的老板没有选择当时盛极一时的黄色桃花新闻,坚守底线,受到了国内国外的一致好评,销量逐年增加,既然销量增加了,那增加人手挖掘新闻就不是什么坏事了,而是好事,当然,如果想要变得更好,记者们就需要跑的更快一些,这样才能追的上新闻。
在清楚了老师说的是奥地利后,学生们把注意转移到了上边去,他们倒是很乐意聊一聊奥地利,毕竟也是一个当年的手下败将,还是分了家的,所以都蛮有兴致的。
由于学校暂定是一年一届学生,除了每天固定的课程和实践演练外,剩下的大部分课程其实都是选修课,可以不用来的,因为也没什么可以教的,大部分时间是以类似于研讨会的模式来上课,大家有什么看法的,说出来听听别人的回应,总的来说,学习过程是比较轻松的。
很快就到了中午时分,大家正打赌着食堂今天有什么吃的,这都成惯例了,谁都能猜中的所有参与者都要出一份钱请对方开小灶。
尽管澳大利亚那边已经把小麦等农产品的关税提高了很多,以至于英国本土最近都几乎没有进口澳大利亚的农产品,这个缺口基本上都是从美国进口补上的,虽然美国的关税不高,但农产品单价不低,只是路途较近,可以省点运费而已。
所以说就算整个伦敦都没有白面包,学院这里应该也是有白面包供应的,学院在这方面还是舍得花钱的,怎么说这里也有一个由22人组成的厨师团呢,才100来学生,算上老师什么的也没150人,一个厨师只需要照顾7个人的饭菜就可以了。
学院的日常饮食一般是以两荤三素组成,不算简单,也不算奢侈,这年头的伦敦市民一天有一顿有一份肉已经是很好的生活了,一天两顿都有两份肉,已经不是什么小康了,而是大富大贵级别的。
从大航海时代过来的英国人乃至欧洲人这几百年来都或多或少改变了一些饮食习惯,他们学会了膳食平衡,营养结构的基本维持,他们几乎知道了肉可以少吃,蔬菜水果要多吃,这样才不会有坏血病之类的烦人疾病。
现在的民众有点小钱的一般会把钱花在购买新鲜水果,蔬菜,果酱,黄油,精细的面包糕点上,他们认为这会让他们更加健康,而作为交换,肉类的购买就相应减少了。
可帝国国防大学是什么地方,学可是不差钱的,他们花钱建学校,是一种投资,就是起码期望10人中有一人以后会在选举中支持他们,让他们继续执政,虽然这在民主国家中获得某一人的支持并没有什么卵用。
学校都建好了,差那几个买肉的钱吗?可能吧,有时候钱不是万能的,比如现在。
“我猜他们这次应该没多少人会猜对。”福克斯乐呵道。
“这话怎么讲?你选好了吗?”
荤菜的话一般就六种鸡肉鹅肉鱼肉鹿肉牛肉猪肉,少见其他肉类,素菜一般是罗马花椰菜,西洋菜,胡桃南瓜,红菜,西洋蓟,大葱叶,甘蓝(包菜),生菜……
反正都是奇形怪状的蔬菜,要不是在澳大利亚呆了那么久,脑袋里还有这些名词的话,福克斯一个都叫不出来名字。
因为蔬菜种类比较多,所以打赌都是仅仅猜对了肉类就可以了的,六种猜两种,不难啊,平均下来也没有10个人会猜对,一
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